嬴政十三年,桓齮攻打趙國平陽,殺了趙國的将領扈辄,斬首十萬人。有個感覺,嬴政親政之後,征讨的對象向趙國偏移。嬴政到了河南(應該是黃河以南的某個地區,很可能是跟趙國接壤前線或者接近前線的地方)。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十月份桓齮攻打趙國。
不知道這一句是不是有串行,還是說嬴政十三年的正月出了彗星,十月份桓齮開始打趙國。然後秦王到了前線視察。
嬴政十四年,繼續攻打平陽(可能是之前沒有打下來,也可能是打下來過又丢了)。奪取宜安,打敗對手并殺了對方的将領。最終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
這一年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嬴政是非常喜歡韓非的理念的,他曾經看過韓非的文章,非常希望能見到韓非。但是韓非心系祖國,又因為李斯(也有人說别的人)的嫉妒,韓非被關進秦國牢獄,最終被毒死。
韓非的去世讓韓王也很挫敗,“自請為臣”,我承認我死心了,我低您一級。怎麼安排,您看着來吧。
嬴政十五年,大舉興兵,一支軍隊達到邺。邺這個地方嬴政十一年的時候不是打過嗎?國家之間的戰争很多就是拉鋸戰,翻來覆去的打,歸屬誰,要分時間段。
另一支軍隊到太原,奪取了“狼孟”。
狼孟之地這是趙國祖先興起之地,對趙國來說有着非凡的意義,這一仗的勝負,對于兩國的士氣來說影響深遠。我們講“追本溯源”,趙國老祖宗可是從這裡起的家,你們這塊地方都保不住了,你們國家的氣運就斷了,合該着我們來統治。所以,這一戰,雙方都調動了能調動的絕對兵力,所謂“大興兵”,超多人參戰,也一定會很慘烈。
這一年,發生了地震。既然沒有講哪裡,很可能是都城鹹陽。
嬴政十六年九月,秦國派兵收取韓國進獻的南陽地區,并任命内史騰做代理太守。内史騰不姓“内史”,具體姓什麼也不清楚了,反正後來做到了内史(主管京畿要地的執行官)的位置。秦始皇這是派自己人去接管新占區了。這一年開始讓男性記錄年齡(感覺還是要征兵)。
魏國看見韓國那麼慫,自己也慫了,給秦國上供地盤,秦國設置了麗邑。
嬴政十七年,内史騰安定好南陽地區後,繼續攻打韓國,并且俘虜了韓王安,把整個韓國都納入版圖,建立了颍川郡。
這一年又地震了。華陽太後去世,爆發了大的饑荒。
這一年講起來主要是四件事。
第一韓國被打下來了,韓王被俘,整個韓國并入秦國版圖。
第二,地震。能被記錄的地震規模不會小,赈災是需要人需要錢的,可秦國那麼多人去打仗了,所以作為戰勝國的百姓,未必是多麼幸福。當然要跟戰敗國的人比,大部分可能還是要好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