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華陽太後去世了。華陽太後是安國君的妻子,秦莊襄王的嫡母,也是嬴政的嫡祖母,出身楚國,是嬴政時期後宮裡為數不多的長輩之一,很可能給過少年時期以及青年時期的嬴政一些教導或者溫暖。
從嬴政繼位到華陽太後去世,沒有大規模的秦楚戰争。一方面可能是地理位置的關系,一方面可能也跟秦楚兩國關系相對緩和有關。華陽太後的去世,可能讓嬴政從長輩那裡獲得的女性的最後一點溫柔也沒有了。
有人說趙姬不是還活着嗎?她活着不活着,從情感供養方面看,對嬴政應該不具有多少積極意義。
第四年事,大的饑荒。一個寫進史書的“大”字足可以表明饑荒的程度,赤地千裡,易子而食。造成饑荒的可能性不外乎不産糧,産了糧都被征調了,最慘産的又少又都被征調了。這種原因看起來可能性最大。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嬴政十八年,秦國又大量征兵攻打趙國。征兵不要人嗎?不要車馬兵器嗎?不要糧草嗎?但是打仗就是打仗。前線人命往裡頭填呢,能不給吃飽飯嗎?
十八年的這次攻打趙國,王翦統領上地的軍隊,攻占了井阱。楊端和率領河内的軍隊。羌瘣也帶兵攻打趙國。分兵三路,各有統領,算得上“大興兵”了。也說明了嬴政對趙國勢在必得的決心。
嬴政十九年,王翦羌瘣基本平定了趙國,并攻破東陽俘獲了趙王。因為預計繼續攻打燕國,所以秦國軍隊駐紮在中山整頓待命。
邯鄲城被圍,秦王嬴政從秦國到了邯鄲,把那些跟他在趙國的時候跟他母家有仇的人全找出來,活埋了。
說到活埋,真的是一件很殘忍的刑罰,它的殘忍之處在于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感受過程,當然跟後世的淩遲相比,可能程度要輕一些,但是淩遲的刑罰是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出現的,據說最早出現在宋朝的文獻裡。相比秦國當時的死刑,比如五馬分屍,砍頭,活埋可以在時間上有所控制,而整個過程的恐懼絕望和生理上逐步窒息很容易擊碎人的理性,是很容易讓人發瘋的刑罰。
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嬴政心裡是積壓了太多太多負面的情緒,以至于要看着這些仇人在恐懼中掙紮。我們也能再次推理嬴政在趙國的不愉快的童年。
眼看着趙國的這些仇人死了,嬴政經由太原(原趙國)上郡(原魏國)回到都城鹹陽。
這一年嬴政的生母趙姬去世了。這一年嬴政31歲,趙姬應該不超過五十歲,畢竟離嫪毐造反才九年,趙姬那時候還給嫪毐生過孩子。結合華陽太後去世的年齡,趙姬算命短的。我們照着趙姬的性格看,很可能嬴政的那一場坑殺,摧毀了趙姬最後的生存欲。
趙姬看起來是一個離不了男人的浪/□□人,或者說必須有男人去依附才能活的下去的女人。說起來,一個家妓,她從小學的就是怎麼讨好男人,依附男人,男人就是她的立足之本,這是很早就刻在思維裡的東西。哪怕後來她位置上去了,她最需要的也是有個暖身子的異性,讓她去哄去依附。然而,莊襄王去世了,嫪毐被殺了,呂不韋自殺了,她的兒子像餓狼一樣兇狠,又對她多方位否定(她本身也确實不是一個好媽),熟悉的人一個個離去,多年前有過争執傷害(可能對她來講有些是溫情)的人被兒子活埋了,趙姬感受到的未必是大仇得報,更多的可能是對兒子的恐懼,憎恨。
一個沒有什麼政局觀的人,一個不能殺伐決斷的人,聽到熟悉的人以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罪名被活埋,心理上承受不住,所以枯萎了。
這都是我的猜測,做不得準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