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起源于鄒衍以前的五行之說。戰國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
該原理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最基礎的五種元素,某一個政權隻有秉承了該五種基本屬性中的某一種美好特質(德),才會“受命”于天,君主也會順勢成為天子。而當天地間五種元素強弱更替,人間以舊德秉承天運的國家君主也會德行衰微,無法繼續統治。五行排序中具有下一行品德的政權,就會受命于天,取代舊的王朝。
鄒衍當時宣揚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所以夏朝取代黃帝一系,商朝葬送夏朝,周朝又送走殷商。秦朝滅了周朝,水能滅火,所以秦朝應該是秉承水德。黑色屬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以相克關系傳遞。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主流,并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之理論根據。
其實就是當時的老大不行了,小弟們躍躍欲試,又覺得名不正言不順,怎麼辦呢?找個理由吧。時事更替都是上天注定的,你不行了就要讓後面行的上來。鄒衍之前的時代,齊國越來越強盛,稱王稱帝,後來去了帝号,還是稱王。周天子當時也不過是王。所以五行交替說應該是迎合了當時諸侯争霸下大兼并的時代需求。
秦始皇掃滅群雄,統一天下,接受鄒衍的學說,也是政治上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當時宣揚周朝是火德,水能克火,秦朝滅了周朝,所以秦朝秉承的是水德。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所以把十月當做一年的開始,王朝大的朝賀都從十月初一開始。衣服旌旗節旗等都崇尚黑色,以黑色為尊。因為水德屬陰,《易》卦中表示陰的符号陰爻叫做“元”(這屬于查資料得來的,我本人也不懂),于是把數目從以十為終極(變化開始),改編成以六為終極。符節和禦史帶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用表示水德的開始。剛毅嚴厲,一切事情都依據法律裁定,刻薄嚴厲不講仁愛,不講恩惠,不講和善,不講情義,認為這樣才符合水德主陰的命理。很快速的把法令搞得很嚴酷,如果違反了法令久久得不到寬恕。
說到這裡,我感覺這裡面帶了很多私貨。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他在《道德經》裡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把自己放的最低的位置,絕不單單是剛毅酷烈。
秦國的這一套,五行循環是殼,裡子還是法家那一套,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都被卡的死死的,要說全跟水沒關系也不确切,水凍上了就是冰,梆梆硬,誰磕誰疼,秦國的風格看起來是冰山。可冰天雪地不長莊稼,卡死不動,沒有活力的團體,上層管控力可以的話,可以集中力量做極其難辦的事,可如果上層沒有足夠強的管控力,要大家一起餓死嗎?
國運的事情安排妥了,丞相王绾等人說:“現在諸侯國剛剛被打下來。燕地、齊地、楚地都比較遙遠,如果不派子自家子弟去那些地方做藩王,恐怕不能很好的安定住那裡。我們請求您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到那些地方,請求您答應我們的請求。”秦始皇于是把這件事拿到朝堂上跟大臣們一起讨論,很多大臣都覺得這樣最好。
但是廷尉李斯卻持反對意見:“周文王周武王當年封同族子弟不能說少,但是随着時間推移都慢慢疏遠了,跟仇人一樣相互攻擊,諸侯之間更是相互戰争兼并,周天子根本沒有辦法禁止。如今四海之内仰賴陛下的英明神武統一了,各自建立了郡縣,各位皇子與功臣們都是靠國家的賦稅施以重賞(不遠離,不養兵),這樣容易管理多了。天下就沒有不同的心思,這才是保障天下安甯的好辦法。如果設置諸侯的話,不方便國家的管理安定。”
秦始皇是比較贊同李斯的說法的,他說:“天下人都因為戰亂不止而苦惱,而戰亂不止的原因在于有諸侯。仰賴祖先保佑,我剛剛平定了天下,如果這時候再去建立諸侯國,這不是給自己樹敵嗎?立了諸侯再想要國家安甯,那不就太難了嗎?還是廷尉說得對。”
于是天下被分為三十六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監禦史。郡守是主官,統管軍政,偏于政事;郡尉是武官,掌管武官甲卒,偏于軍事;監應該是監察監督。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管理當地事務。一般百姓改稱呼為“黔首”。普天同慶。
仗打完了,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起來。這裡的天下,主要是指東方六國原統治地區,總有人不願做亡國奴,所以為減少不安定因素,你們把刀槍劍戟都拿過來吧。然後把這些兵器集中到鹹陽銷毀,做了編鐘等樂器。另外還鑄造了十二個金人(這裡是金屬的意思,結合當時的生産水平,應該是銅或者鐵器),這些金人每個都重達千石,放置在宮廷裡。
這裡說說這些金人,秦國滅亡以後聽起來沒有這些金人的下落。我們猜一下,一石一百二十斤,千石大約就是十二萬斤,大約六十噸重。這樣的工程,現在的時代看不算太難,但在那個時代,極其考驗冶金鑄造技術。
至于這十二金人最後的歸屬,有人說随着秦始皇陪葬了,有人說讓項羽給燒了,有人說到後期被别的王朝的人給融掉鑄錢鑄兵器了。衆說紛纭。
兵器收過來了,後面開始統一規矩,這裡的統一是從原秦國推廣到天下。
1.統一度量衡,長度、重量的标準都統一,當然錢币也統一。
統一度量衡的意義是很大的,首先有利于減少摩擦,秦國内部從商鞅變法以來各種律法等等規定的很細緻,但是其他國家的民衆來說不但國與國可能有差異,就是地區與地區也是有差異的,所以一旦實現統一,這種标準不統一所帶來的摩擦不便就更加凸現出來,又因為是新統一,原各國屬民之間可能還有新仇舊恨,有了統一标準,解決糾紛也有法可依。這也算移風易俗了。
第二,統一度量衡是有利于标準化的,當時金屬的開采冶煉都屬于高危高精尖技術,能開采生産的數量是有限的,而戰争的需求卻要求及早生産,所以這種統一,可以集中批次生産可替換的耗損部件,是适應高強度戰争損耗的需求的。
第三,可以增加認同感,遵守共同的标準,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認同感。
2.統一規定車輪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