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同軌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的時候提出來的。在秦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因為古代絕大部分的路是土路,而土路的硬度往往是不夠的,尤其是下雨以後,車輛在一定的時間内可能根本無法通行。就算是晴天,如果有重物,車輪反複碾壓之後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硬度比較高的車轍。
為了便于運輸,秦國依據車轍的寬度鋪設路軌,尤其是長途運輸的時候,車走在軌道上,能夠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的磨損。有利于秦國的軍隊有能力帶着物資快速到全國任何郡縣。
統一以後,車同軌也有利于整個國家内部的軍隊和資源調度,平定叛亂。可以參見民國時期某地的鐵軌完全跟其他地方不一樣,中央政府的軍隊入不了地方。此路不通是搞割據的好方法之一。
而且即便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路軌,車輛的大小統一了,也是整體有利于在土路上加速的。當然,我們也要講同軌的隻能是一些重要的地方,大城市,小的地方有幾輛車,有沒有車還不知道呢。抓大放小,條件所限,主幹道能達到标準就很好了。
3.統一文字。
統一文字這件事主要影響的還是中上層,有書可讀的都是極少數的,但就是這極少數的人直接或者間接統治着廣泛的民衆。
文字統一,知識壟斷,限定了你隻能學那些東西,二十年一代人,你或許很多不服氣,但是後代隻知道那些,隻能靠那些去生存,思想就統一起來了。
我們的祖先其實一直都在尋找統一思想的方式,從黃帝規定服飾,到颛顼在蚩尤部落搞政教分離,再到後來的各位帝王,都是在給你劃道規定你怎麼走。不過是秦國實現了大一統,要守規矩的地方也變大了,規矩也越來越細了而已。
當時秦國的疆域東到海邊及朝鮮半島,西到臨洮、羌中,向南到了窗戶向北開的地方(聽起來像赤道或者以南,太陽在赤道,赤道附近太熱,所以窗戶北開以求涼爽,赤道以南的話就更好理解了,太陽在北邊,所以窗戶向北很正常)。結合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到了接近赤道的地方。向北的話,占據黃河,并且占據陰山以及遼東地區。
4.遷天下富豪十二萬戶到鹹陽。
關于這個政策應該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相關。參考當年呂不韋一個衛國的商人,看着異人奇貨可居,謀成了秦國的宰相,秦始皇的“仲父”,我們就可以看到商人的勢力,尤其是大商人大富豪能做到的事情真的太多了。這些大的富豪有部曲,相當于有兵,有錢,有糧,還很大可能熟悉各國關卡地勢兵力分布,也都跟各國權貴相互勾連(能被剩下來的或多或少都對秦國投過資),他們可以擁兵自重,可以影響一方,可以操縱物價,是不得不合作又不得不防的一群人。所以把這些人管理住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而遷二十萬戶這是一個大工程。
首先這些不單單是秦國富豪,還有原六國境内富豪。具體這些人心裡怎麼想,是不是心系舊國很難講,最少在舊國不是亡國奴,很可能可以跟大貴族們掰腕子,到了鹹陽秦始皇眼皮子底下,什麼待遇不好說,你就算再能帶,能帶多少人呢?鹹陽能給你劃得地盤有多大呢?就算有兵也隻能放在外面,遠水不解近渴。
其次,人要走,财也一定跟着走,不說沿途安不安全,到了鹹陽,自己的營生能不能做,依照什麼規格做,在什麼規矩下做都是按照人家劃的道走。
第三就是,一走一大家子,想做點小動作也得小心翼翼,一大家子都是人質。就算你自己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爹娘老婆孩子還能都抛得下?天下大一統了啊,除非去邊疆地區,人生地不熟的話,打一片新地盤也不是那麼容易,還有個水土不服的說法呢。
不管私底下怎麼樣,表面上大家都要表态到鹹陽去。要說也能積聚鹹陽的人氣财氣,帶動鹹陽及其周邊經濟發展,但是養活這麼些人,糧食蔬菜等等要及時供應上隻怕有難度,參照後期秦二世時期鹹陽糧食不足。
不能隻管理商人,六國的遺民,好的東西尤其是禮器也是要安置的。秦國曆代君主的宗廟和章台、上林都在渭水以南。而秦國每消滅一個諸侯國,就會模仿這些國家的宮殿樣式,在鹹陽以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相似的,這些仿建的宮殿都向南臨近渭水,天下統一以後,從雍門以東到泾水、渭水一帶,這些宮殿之間的複道和環廊連綿不絕。始皇從諸侯國搶來的美女、鐘鼓,也都安置在這裡。
想象一下,站在鹹陽的高處,往北一看,一大片的宮殿群,代表着“天下我有”,這就是朕打下的江山,是不是很帶感?至于美女鐘鼓之類,鐘鼓可能比美女更受重視,因為代表的是國家政權,美女,哪怕是公主又怎麼樣呢?秦始皇看起來就不是看重女色的人,或者說他可能睡過很多女人(參照他有二十多個兒子),但真正上心的不知道有沒有(秦始皇沒有正式的王後,更沒有立皇後,公子扶蘇和秦二世胡亥的生母都是沒有任何記載的)。東西和人放進去,不過是大玩具裡面填充小玩具,看着出成就感連帶震懾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