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視了隴西、北地,到達了雞頭山,經過了回中。
隴西在甘肅境内,雖然看起來秦國一直在向東,實質上北邊邊境也并沒有天下太平,匈奴在秦漢期間一直都是強勢存在,所以秦國趙國等與匈奴接壤的國家都修築了長城。去西部北地巡視,很可能就是考察回擊匈奴的可能性并鼓舞士氣,連同震懾下剛打下來不太久的原趙國勢力。
關于雞頭山,也是有一定的說法的。據說當年黃帝也曾經登臨雞頭山,還據說此地有黃帝陵,也就是很可能秦始皇在回程的時候拜祭了一下黃帝。回程的時候路過回中。這裡的回中據說是秦國的原有宮殿,又在渭水以南建造了長信宮(不知道是不是仿建了回中宮殿,這樣七國宮殿都集齊了,可以召喚神龍了。開個玩笑),不久之後又把長信宮改名為極廟,象征天上的北極星(北極星象征帝王)。從極廟鋪設了一條通往骊山的通道(骊山是秦始皇陵所在地,古代帝王都是從登基開始就修墓,到死未必能修的完)。把這兩個地方連起來,咱也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封建迷信的說法。
然後還建造了甘泉宮前殿,然後修築甬道,讓鹹陽和這些地方連接起來。
這些都是工程,工程就要用人用錢用糧,要麼派徭役,要麼用犯人,要麼都用,據說請始皇陵用了十幾萬人修了若幹年,直到秦始皇死都沒有修完。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這一年,秦始皇還賞賜爵位一級。原因不明(要麼安撫,要麼慶祝),畢竟這些都是要花錢的事情。這一年決定修築馳道。
所謂馳道也很容易理解,馳就是跑,修建能跑的起來的路。百度說,馳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道”,始于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鹹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自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總體講就是連接全國主要地方的通路,結合車同軌的政策,就是比較原生态的“高速公路”,主要使用人應該是秦始皇本人以及軍政相關系統。
有人說這是秦始皇專用的,别人都不許用,我個人理解秦始皇應該不至于這麼敗家,軍政急件走馳道是及時作出反應穩定政權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個重視權利的君主不會在這個事情上這麼昏庸的。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開始東巡,上了鄒峄山。鄒峄山在山東濟甯鄒城附近,雖然山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于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于世,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齊魯名山歸岱峄的美譽。
登完山看完風景,還樹立石碑,和魯郡的儒生們商議,在石碑上镌刻頌揚秦朝功德的文字,還讨論了封禅和望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這裡有個重點是,陪他一起的是魯郡的儒生。第一,是秦始皇表現出了重視招攬當地人的樣子,在山東招的是魯國的儒生。第二,秦始皇表現出了一定的包容性,秦國重法家,刑罰嚴格到苛刻,而儒家講究仁愛,不管做不做得到,他召見了儒生,表現出了一定的包容的姿态。第三,他召見儒生讨論的是為自己歌功頌德并且讨論封禅和祭祀(基本上還是給自己歌功頌德的路子),也就是說路線還是沒有根本性改變。
商量完了,秦始皇就登泰山了,還豎了石碑,積土築了祭壇,舉行祭天儀式。等到下山的時候,忽然遭遇了狂風暴雨,然後秦始皇躲到了一棵樹底下,他把這棵樹封為五大夫。
其實說白了,秦始皇雄心勃勃想給老天報個好消息,他做完報告了,老天爺淋他一個落湯雞。說出去不好聽,就把擋了風雨的樹給封了個官,給世人看看,老天爺下雨刮風的事是沒辦法改的,但咱們皇帝還是受待見的,要不怎麼能有樹給擋風擋雨呢?
祭完天還要祭地,祭地在梁父山舉行。具體說什麼儀式該在哪裡舉行,一般有曆史記載就按曆史記載,哪位聖人這麼幹過,咱也跟着這麼幹就行了。要是覺得自己更牛氣,就綜合的基礎上獨創一下,儀式也綜合考慮,總體思想反正就是那些,蒼天啊,大地啊,我們這出了個您的傑出好兒子,給您彙報情況了。您高興嗎?您驕傲嗎?以後對您兒子好點啊,讓他長長久久啊。
咱們看這次祭祀刻的碑文: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迹,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産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内外,靡不清淨,施于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诏,永承重戒。
第一句說皇帝即位,用他的英明神武制定了嚴明的法令,交給臣下讨論修正完善細節。
下面接着說,現在是二十六年,天下剛剛得到統一(這裡可能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又一次統一了,夏商周名義上也都是統一王朝。還有就是天下第一次真的統一了,驕傲臉),天下沒有不賓服的。皇帝親自巡視遠方的臣民,登上了泰山,站在高處一覽東方的疆土。随行的大臣們追憶往昔,探求這千秋功業的根源,恭頌皇帝的功德。如今的天下治理有道,各項事務生産都安排得當,所有的事務都有可遵循的規範,偉大的真理美好光明,應該成為後世的榜樣,永遠沿襲下去不要出現變革。
然後說,皇帝本身賢明通達,雖然已經平定了天下,仍舊孜孜不懈地治理國家,每天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地為治理國家,并為國家做出好的長遠規劃,尤其特别注重教化。因為他宣明政令指導得宜,所以遠近各地都得到治理,都遵循皇帝的意志。整體的社會等級貴賤分明,男女依禮行事,謹慎地遵守各自的職責。明顯地使感受到内外有别,無出不清淨純潔,這種情況要延續到子孫後代。教化所及,無窮無盡,(即便有一天皇帝不在了)天下人也要遵循他遺留下來的诏令,永遠繼承這重要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