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楚國下相人,姓項名籍,字羽。剛開始起事(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朝暴政)的時候,隻有二十四歲。
項羽的叔叔叫項梁,項梁的父親叫項燕。項燕是楚國名将。秦國滅楚國的過程中,項燕打敗秦國名将李信帶領的二十萬大軍,讓秦始皇不得不親自請王翦出山,并帶六十萬大軍出戰。後來項燕跟王翦對峙很久後被王翦打敗,逃走以後立昌平君做楚王,最後兵敗自殺。
也就是說項羽是項燕的孫子。項氏一族,代代都在楚國做将領,封地在項這個地方,所以他們家族姓項。項家屬于軍事世家。
項羽年少的時候學習書法,沒有學好,後來又去學劍,還是不能堅持到出成果。項梁很生氣。項羽就說:“寫字不過是記記人名。學劍也就是跟一個人對抗而已,這些都不值得學。要學就學可以對抗萬人的。”于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大體知道兵法的意思之後,又不肯深入的學習。
這裡看起來項羽就是個淺嘗辄止的急性子。我們結合時代背景和項羽的年齡看,可能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項羽出生在公元前232年,秦國的滅楚戰争發生在公元前225-222。也就是說項羽的童年的将門貴子的童年。所以他才能學書學劍。
另外那個時代的書,也不是我們現在以為的書法,那個時代寫字用竹片木片。孔子讀書韋編三絕,把竹片木片用牛皮等有韌性的東西編起來才成書。
沒有紙張,一般人也用不起布帛。秦始皇看奏報都是按斤算,所以項羽能學的書,基本也是拿刻刀在小闆闆上比劃,幾歲的小孩子,誰沉得住性子啊?
他們家是武将,外面都是哼哼呼哈,一個小孩拿着刻刀一點一點熟悉紋絡,考慮力度,這也太考驗人性。再說那個時候秦國楚國打仗啊,學了書法又能怎麼樣?學了劍法又能怎麼樣?周圍都是群情激奮的将士,五六七八歲的孩子學萬人敵保家衛國是最正常不過的價值取向了。
說是學書不成,不代表他沒有文化,垓下的時候自創歌曲;說是學劍不成,可看後來項羽的戰鬥力,一把劍以一敵百也不是誰都做得到的。
至于說學兵法也不深入去學,項燕被逼自殺時項羽十歲左右,項羽的父親沒有記載,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對秦戰争中去世。國破家亡名将後代,除了逃亡應該沒啥好結局。所以對于兵法的學習,很可能前期缺乏真正的實踐,到後期十幾歲發育起來,力能扛鼎的強漢,一擡手沒三個回合對手已經落馬,彎彎繞繞對他來講沒用啊。
一力降十會,智慧是弱者對抗強者采取的曲折回環,項羽本身是強者,實戰中總是用不上的東西,他怎麼可能去下力氣去學呢?
項梁曾經在栎陽被通緝,就請蕲縣獄掾曹咎寫信給栎陽獄掾司馬欣,因此事情得以了結。後來項梁殺了人,和項羽到吳中躲避仇家(秦國後期攻打下來的土地,管理上還有一定的疏漏,所以項梁這樣的通緝犯能隐藏下來,并且混到高位)。吳中賢能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徭役和喪事的時候,經常由項梁主持辦理,他暗中用兵法部署調度賓客和子弟,所以也借此了解這些賓客們的才能。
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的時候,項梁和項羽一同前去觀看。項羽說:“這個人也不是不能取代他。”看不太上秦始皇的樣子(秦始皇本紀裡有寫秦始皇外表并沒有那麼出衆,尤其是遠觀,看不清楚眉目,另外秦始皇應該五十歲以上,可能已經不那麼挺拔威嚴,項羽身高兩米多,可能看誰都是矮子),項梁捂住他的嘴,說:“别亂說話,要滅族了!”
但是項梁因此覺得項羽非同尋常——膽子大。項羽不光膽子大,本事也大。項羽成年後身高八尺有餘,當時秦國的一尺大約27.7厘米,項羽身高接近2米三,力氣過人,能夠舉起大鼎(秦武王就曾經舉鼎絕膑而死)。因為才能勇氣都超過常人,就連吳中子弟(非自己地盤,他屬于外來戶)也都畏懼他。
這裡我們就可以跟前面學兵法的事情結合起來。你讓一個壯漢跟個弱雞一樣左琢磨右比劃,他耐不下性子來啊,一腳踹飛的玩意兒,謀劃個屁!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這年九月會稽郡郡守殷通跟項梁商量說:“長江以西的地方都造反了,這是老天要滅亡秦朝的時機啊。我聽說先行動的話能夠左右管控别人,後行動的話就被人左右管控(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我想發兵攻打秦朝,任命您和桓楚做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