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又涉及到趙王歇張耳陳餘。大體講講張耳陳餘的故事吧。
張耳本來魏國人,年輕的時候做過魏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死後(魏國内鬥,信陵君死後他的勢力被清算瓜分)逃亡到外黃。
外黃一家富豪的美女嫌自己老公沒本事,就讓自己父親手下幫忙找有本事的男人。美女父親手下正好認識張耳。那時候張耳正在流亡,有富家美女可娶當然高興,美女就離婚再嫁。張耳也借助美女家族的勢力和财富結交豪傑,還成了外黃的縣令。這期間,劉邦還仰慕張耳,做過他小弟。
陳馀,本來是魏國大梁人,愛好儒家學說,曾多次遊曆趙國的苦陉。一位很有錢的公乘先生因為覺得陳餘不是一般人,就把把女兒嫁給他。這經曆跟張耳很像。兩個人也結識了。陳馀年輕,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成了刎頸之交(割腦袋的交情)。
秦國滅亡魏國後,秦始皇聽說陳餘和張耳是魏國的知名人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餘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類似打更巡邏)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
裡中一個小吏曾因陳餘犯了小過就鞭打他,陳餘打算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他老實挨揍,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怎麼跟你說的?如今遭到這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餘認為他說的對。
秦國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兩人,他倆也利用裡正衛的身份向裡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勝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勝。陳勝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勸陳勝稱王。陳勝征求陳餘、張耳的看法,張耳陳餘認為陳勝應該立原六國貴族稱王,盡量給秦軍樹立更多的敵人。而且各諸侯滅國以後再被封為王,他們會心存感激,從而順從。如果自己稱王,各諸侯會不服,不肯聽調度,也不會幫忙。陳勝沒聽勸,自立稱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勝、當務之急是西進函谷關,但是這樣的話就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的地區。他曾經遊遍趙國,孰知地理人情,所以希望陳勝能給他一支軍隊,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于是,陳勝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将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地。軍隊可以派,管事的還得是我自己的人。
過程有點曲折,結果就是武臣打下一大片地盤,自立做了“武信君”。
到達邯鄲後,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勝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勝不采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封為将軍,而讓他們做校尉。于是就規勸武臣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将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武臣派人回報陳勝,陳勝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的家族殺盡,發兵攻打武臣。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就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于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勝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并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陳勝派使者向武臣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規勸武臣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内,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陳勝)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制趙國。武臣于是沒有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黡奪取上黨。周章沒有足夠的後援,西進失敗。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武臣又跟韓廣的燕國火拼,還被人家俘虜了,燕國要求分割半個趙國的領土。有個士兵借口說張耳陳餘有意自立把武臣救了回來。
很可能回來以後的武臣對張耳陳餘也有了芥蒂。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武臣再派他去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陉,李良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将領搞了個離間計,慌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送信接信的誰都能知道内容),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他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罪過。使他顯貴。”
李良接到這封信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武臣的姐姐外出赴宴回來,跟着一百多随從。李良還以為是武臣,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很謙卑)。武臣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将軍,隻是讓随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當着随從官員的面被羞辱,感到很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