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讀項羽本紀,看項羽做事風格,完全狂風暴雨,摧枯拉朽,極其明顯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尤其看他不斷地坑殺俘虜,坑殺抵抗者,縱容手下燒殺掠奪,這都是極其不得民心的做法。而對待手下,又比較刻薄(比如陳平曾經平定的地盤被搶居然要被殺頭),輕易不會信任重用(比如韓信,韓信出了很多計策都不被采用),又輕易懷疑(比如範增,範增跟了你這麼多年你都不了解嗎?老頭盡心竭力輔助你),但是在涉及仁義道德層面又好面子遊移不定(鴻門宴放走劉邦,放棄殺劉太公,最後自殺),對自己家族的某些成員(比如項伯)警惕性不夠,所以他的失敗是一種必然。
相反他的主要對手劉邦,那是特别聽人勸,特别不要臉,最少前期對人也真的寬和,世情通達,舍得給手下好處,經得住背叛挫折,排除一些幸運的因素(刮大風讓他逃跑之類)這種人赢的其實很明白。
這應該也跟兩者的出身閱曆有關。
項羽出身軍事世家,他的基礎規則是軍事貴族那一套,幼年的流亡經曆,造成他不覺得殺人有什麼障礙,一直都是精英又力大無窮,也不覺得别人比得過自己,所以他的驕傲也是必然。
劉邦則出身要低微一些,雖然也曾經熱血沸騰,呼朋喚友,但家庭條件造成他不可能呼風喚雨,而是在家族裡被斥責。也曾經投靠張耳做小弟,但是張耳後來自己也流亡,劉邦應該本身是吃過很多平民階層的苦頭,了解民間疾苦,了解人性,必要的時候肯分好處給别人。後來做秦國的小官,也是被派遣過押送服役人員(要遠行,還要自己備口糧,承擔服役人員逃跑的責任),被迫造反的時候年紀大了,棱棱角角的被磨得不少,挫折打擊也受的多了,所以心裡強悍,屢敗屢戰,就是不死。
下一篇咱們就講劉邦。看看這個開局起點很低的大器晚成的人怎麼一路飙到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