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劉邦和項羽正在攻打陳留,聽說項梁戰死,帶兵跟呂臣一起向東退回到彭城。
呂臣原來是陳勝手下,陳勝被殺以後呂臣為了給陳勝報仇,組織了蒼頭軍,跟秦軍拼命。後來項梁召集各路義軍打秦國,呂臣投靠項梁。項梁戰死,項羽和呂臣分别駐軍彭城東西兩側。劉邦駐紮在砀郡。
章邯大破項梁的軍隊以後,項梁已死,章邯就覺得楚國這邊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就渡過黃河向北去攻打趙國。這時候的趙國已經不是武臣的天下,武臣被自己部下殺死,張耳陳餘立趙王歇做趙王,秦國将領王離圍了巨鹿城。這就是“河北之軍”。章邯修築甬道跟黃河連接起來運送糧草。
章邯人去了北方,楚懷王熊心因為項梁兵敗戰亡,很害怕,于是從盱台遷都到彭城,然後合并了呂臣項羽的軍隊,自己掌管。然後對軍隊勢力進行分化。
首先任命劉邦為砀郡的郡長,分封他做武安侯,掌管砀郡的兵權。這是從項羽手底下挖人。然後封項羽做長安侯,号為魯公,沒說兵權的事。封呂臣做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做令尹。呂臣是打仗出身,你給他做文官,讓他做宰相他會做嗎?那時候文化都是壟斷的,不知道呂家父子字認得全不全。看起來是明升暗降。有人的地方永遠有沖突,有内鬥。
那時候趙國多次向各路諸侯求救。當時秦軍勢頭很猛,陳勝确定死亡,項梁去世不久,趙國被圍多日,整體的氛圍都比較低沉。如果讓秦軍攻破趙國然後針對其餘諸國各個擊破,陳勝吳廣起義帶起的反秦熱潮說不定就要覆滅。但是同時各路諸侯也各懷鬼胎,都不願意消耗個人的有生力量。
楚懷王作為名義上楚國的君主,最後還是決定派宋義做上将軍,項羽做次将,範增做末将,向北進發去救援趙國。讓劉邦西進入關滅秦。然後跟諸将協議,誰先入住鹹陽誰稱王。
後面就是項羽本紀裡提到過的,宋義隔山觀虎鬥,停下來就是不出戰,還大搞外交要把自己兒子送到齊國做相國。同時大力打壓項羽,讓項羽把腦袋給割下來了。然後項羽做了諸侯的大将軍。
那時候因為秦軍實力比較強,經常打敗諸侯軍隊并且乘勝追擊,所以大家都不看好西進入關稱王。唯獨項羽怨恨秦軍打敗并殺死了叔叔項梁,比較願意出力,願意跟劉邦一起西進打秦國。
但是楚懷王熊心手下的老将(可能是原楚國軍事家族)都說:“項羽這個人強悍暴躁狡猾狠毒。之前項羽攻打襄城,襄城都沒有留下一個活口,人都被坑殺了,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到殘殺毀滅的。并且各路人馬多次出兵西進,之前陳王(陳勝曾經派周章西進,結果武臣自立後派手下去打燕國,周章支援不到位,被秦軍大敗)和項梁都失敗了。不如換一下風格,派遣個忠實厚道有年齡閱曆的人,靠“仁義”西進,向秦國的百姓講明道理,(而不是靠武力征服)。秦國百姓飽受他們君主之苦已經很久了(秦始皇時期的苛政,秦二世的變本加厲),如今要是真能有位寬厚長者前去,避免暴虐,應該容易攻下關中。項羽這麼兇暴,不能派他去。隻有沛公一向是寬容厚重的長者,可以派他去。”
于是楚懷王不讓項羽西進,而派劉邦向西進發,攻打秦國軍隊,收集陳勝、項梁的軍隊。
這件事情呢,說起來也應該跟個人意願相關,項羽應該還是想報仇的,畢竟他後來殺宋義,做了諸侯總将軍,各路人馬都害怕他害怕得不得了,他不去救趙國直接西進,也不一定打不動。至于劉邦也向西打,反而是有點出乎人意料之外,畢竟往西走還是挺有壓力的。可能也是出于一種試探,打得過打,打不了的話也不是不能跑,反正之前陳勝項梁都失敗了,如果能打下來可就賺個大的。
劉邦經過砀縣(他自己的統治區)到達城陽,與杠裡的秦國駐軍對壘,擊敗秦國的兩支軍隊。抛開項羽去看,劉邦還是比較能打的。
這邊劉邦打勝仗,那邊楚軍又出兵襲擊秦将王離,也大獲全勝。項羽和劉邦兩方都勝利了,可能和秦軍也是兩面或者多面作戰有關系。兵力分散實力就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