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邦回到廣武縣,就赦免了劉敬,還跟劉敬道歉說:“我因為不聽您的意見,因此在平城遭到圍困。我已經把前面那十來批出使匈奴,說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斬首了。”不但道歉,劉邦還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内侯,稱作建信侯。
逃得一命的劉邦不能不發愁以後跟匈奴怎麼辦,劉敬給出了兩個比較大的主張,第一,和親。第二,遷六國。
劉敬說:“漢朝天下剛剛平定,士兵們被兵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你自己實力不行)。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人家太強,又不是守規矩的人)。隻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辦到。”
不管遠近,問題能解決就好。劉邦:“果真可行的話,為什麼說我不能辦!隻是該怎麼辦呢?”
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後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後生的女兒又送來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将來接替君位。為什麼要這樣辦呢?因為匈奴會貪圖漢朝的豐厚财禮。陛下您可以拿一年四季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漢朝的外孫就是君主。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這樣軍隊可以不出戰就使匈奴逐漸臣服了。但是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冒頓單于也會知道,就未必肯尊敬親近她,那樣就沒什麼好處了。”
劉邦聽了以後說:“好。”就要送魯元公主去匈奴。
這位魯元公主存在感很低,隻知道姓劉,沒有被記錄名字,魯元是呂後執政後的封号。
要說劉敬的話有沒有道理?關于強弱對比和需要給人家錢财來消災的話都是有道理的。打不過就哄着是硬道理。至于說什麼謀劃人家後院地位,搞定繼承人那一套就是放屁。人家不差你一個女人,至于讓不讓你生孩子也是人家和人家後院決定的。後世的大唐牛逼吧,文成公主沒有娃娃。
還有就是,魯元公主當時是趙王張敖的媳婦,人家出嫁了。把人家媳婦嫁出去是打算讓人家造反嗎?
再說,魯元公主親媽是誰呀?那是呂後,呂後雖然回到長安後年老色衰基本上見不着劉邦,但是人家在大後方輔助兒子和一幫沛縣老班底關系良好,參與大後方民政軍政的。把跟着吃苦受罪了那麼久剛緩過點勁兒來的親閨女送去給匈奴首領做小老婆,呂後不幹。天天的哭:“我就隻有太子一個兒子和魯元一個女兒,怎麼能忍心把她抛棄遠嫁匈奴!”
大老婆非要不願意,劉邦隻能妥協,于是劉邦就找了個宮女以大公主的名義,送給冒頓單于做老婆(其實是小老婆),同時派劉敬去往匈奴議和并且确定聯姻。
劉敬也就去談判了,基本上就是公主出嫁要給多少嫁妝,每年多少胭脂水粉錢,金銀銅鐵糧食布帛,匈奴當然隻嫌少不嫌多,漫天要價;劉敬盡量落地還錢。大體上就是我們會好好供養我們的公主(其實是給匈奴上貢,給公主是說起來好聽些),你們就不能随便過來打我們了,咱們簽合同啊。
管不管用呢?某些時間段是管用的,比如人家抽不出手來的時候,或者覺得不差你這點錢這點人的時候;有實力了,人家還是要過來的。和親政策始于漢高祖,經過漢惠帝、呂後、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持續到漢武帝,年輕的皇帝受不了氣,終于派衛青、霍去病等出擊匈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當中央的政權衰落了以後,還是要繼續給人家送錢送女人,比如昭君出塞。
前頭給人送錢,後面也得想辦法防禦。劉敬又給漢高祖劉邦出了個第二個主意,就是遷六國大貴族到關中,降低他們造反的風險。
他說“匈奴在河套的白羊、樓煩兩個部落,離長安最近的隻有七百裡路,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可到達關中地區。關中地區剛剛經過戰争還很凋敝,人丁稀少,但是這裡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實。當初各地諸侯起兵發難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有齊國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參加,起義是不能興盛起來的。如今陛下您雖然把都城建在關中,但實際缺少人口。如今漢朝北邊靠近匈奴敵寇,東邊有六國的舊貴族,宗族勢力很強,一旦有什麼變故,陛下是不能高枕無憂的。我希望陛下能把齊國的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後裔,以及豪門名家都遷移到關中居住。這樣的話(号召力強的貴族集中管理,并且人口也多起來)國内平安無事的話,可以防備匈奴;如果您封的諸侯王有什麼變故,也能率領這些遺老遺少東進讨伐新封的諸侯們。這也是加強中央權力而削弱地方勢力的方略。”
劉邦很高興:“好得很。”于是兩年後派劉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見把十萬多的人口遷到了關中。
遷徙人口是花時間的事情,當務之急是平定國内。劉邦派樊哙留守并平定代地,并且封自己的二哥劉仲做了代王。
抓住韓信以後,劉邦封的都是自家人做王。
漢高祖七年二月,劉邦自平成經過趙地經由洛陽回到長安。當時長樂宮已經建成,丞相以下的人員都搬到長安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