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甲辰,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去世。
劉邦去世,守在他身邊的是呂後。劉邦都死了四天了,呂後密不發喪。至于為什麼?因為呂後很害怕。呂後和審食其商量說:“各位将領們之前和皇帝同為編戶平民(出身都差不多,有的可能更高一些),如今北面稱臣,為此常常怏怏不樂(覺得怎麼就矮人一等了呢)。現在要事奉年輕的皇帝,(心裡會更不高興,)不把這些人都滅族,天下不會安定的。”
這些話對呂後來說有沒有道理呢?是有一定道理的。呂後經曆過戰争的殘酷,知道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老将們心腸有多硬,手段有多狠辣。劉邦活着呂後不痛快,劉邦死了,呂後又覺得沒有靠山。她跟這些将領們可沒有什麼情份,這些人還可能因為她殺了韓信和彭越忌恨她。自己那軟弱的兒子能不能保住自己很難說。
但是過不過分呢?也是過分的。人家的地位都是拼死拼活打下來的,是人家應該有的報酬。你因為人家有潛在威脅就要滅人家全家,真的過分。尤其在實力不強的時候,隻會導緻強者們聯合對付你。
從這一點看,呂後的格局和劉邦比還是差不少的。大概是因為劉邦上馬能打,而呂後作為一個不能出征,還做過戰俘朝不保夕,回來後被劉邦長期惡意對待的女性,安全感喪失的太多了。
皇帝死了這種事瞞不了太長時間的,死人不能吃飯,不能排洩,還會腐敗散發味道。伺候劉邦的宮人們也惶惶然不知道會不會滅口。呂後的顧慮就被有心人知道了。
然後有人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郦将軍郦商。郦商跟審食其關系還是不錯的,就勸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已經駕崩了,皇後到如今四天不發喪,還想要誅殺将領們。如果真是這樣,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統率十萬士卒駐守荥陽,樊哙、周勃統率二十萬士卒平定燕、代。(外面那麼多兵),這時侯如果他們聽到皇帝駕崩,皇後要将領們全部誅殺的話,他們一定會帶着大軍回來進攻關中。這樣大臣叛亂于内,諸侯造反于外,天下覆滅就翹足可待了。”
審食其進宮把這些話告訴了呂後,呂後也能衡量利弊,于是在丁未發喪,大赦天下。
等在關外的盧绾聽說劉邦去世了,就逃亡匈奴,然後被封為東胡盧王,在匈奴不斷在騷擾和憂慮中死去。
丙寅日劉邦下葬。己巳日,立太子劉盈為皇帝。大家一起到太上皇廟,群臣們都說:“先皇帝出身微末,撥亂反正,平定天下,是漢國的開國皇帝,功勞最高。”所以給劉邦上尊号為高皇帝。太子劉盈繼承皇帝的稱号,就是孝惠帝。孝惠帝下令各郡和各國諸侯建立高祖廟,每年按照時節祭祀。古人重生又重死,死後祭祀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當然也有利于維持忠誠。
等到孝惠帝五年,孝惠帝想到劉邦思念牽挂沛縣,就把沛宮作為劉邦原廟。當年劉邦所教唱歌的一百二十個兒童,都讓他們做漢高祖原廟中演奏音樂的人員,一旦有缺額,就立刻補上。
漢高祖一生有八個兒子。長子是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據說劉邦跟一個寡婦的私生子;次子就是孝惠帝,是呂後的兒子。三子是戚夫人生的趙隐王如意。再往後是代王劉恒,後來的孝文帝,是薄太後的兒子。下一位是梁王劉恢,呂後執政期間改封為趙共王。再下一位是淮陽王劉友,呂後執政期間改封為趙幽王。再下一位是淮南厲王劉長。最後一位是燕王劉建。他的八個兒子裡出了兩個皇帝,其餘的都封王了。榮華富貴有了,過得好不好,我們後面呂後篇和漢文帝篇裡會有交代。
關于劉邦能得天下,太史公司馬遷說:夏朝的政治治理之道在于質樸厚道,質樸厚道的弊病在于會讓小民百姓粗野少禮,所以殷朝的人以恭敬講究威儀治理天下。恭敬講究威儀的弊病在于使小民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人用講究尊卑等級來進行統治。講究尊卑等級的弊病在于使小民百姓不能以誠相見,而補救不能以誠相見的辦法沒有比以質樸厚道為政更好的了。
夏、商、周三朝的治國法則好像循環往複,周而複始。周朝和秦朝之間,可以說是講究尊卑等級的弊病都暴露出來了。秦始皇赢政不但不加以改變,反而采用嚴刑峻法,難道不荒謬嗎?所以漢朝興起,面對過去的弊病,改變了治國法則(簡化律法,讓百姓有章可循又不會動辄得咎),使百姓不倦怠,就是符合天道的精髓了。
漢朝規定每年十月諸侯王到京城朝見皇帝。車服有定制,皇帝的車子用黃缯做蓋的裡子,車衡左邊豎立毛羽制成的幢。漢高祖安葬在長陵。
至此,《高祖本紀》結束,至于為什麼司馬遷沒有對劉邦的品行進行評判,其實字裡行間已經評判了。
劉邦性格裡面有很多矛盾點。比如說豁達,戲谑,看不起讀書人,愛罵街。但是,心胸寬廣,仁愛,會用人,極其堅韌,推行的政策符合天道。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但是對呂後及其子女的冷酷無情,也真是渣的不得了。
至于執政後期,誅殺異姓王也好,換太子也好,高層鬥争也都盡量限定在高層而不牽連中底層官吏百姓,雖然是局勢需要,但也是有心胸有格局的人才做得到的。大家自己品吧。
劉邦死了,劉盈繼位。但是劉盈的皇帝做的實在不怎麼樣,所以司馬遷寫本紀的時候把劉盈踢出去了,而是寫了他的母親呂後。我們《呂太後本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