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2023.12
在初三新學期開始時,五班迎來了一位從其他學校轉來的女同學。沒過多久,她憑借着自身獨特的才華,在同學們中間赢得了“大道理”的昵稱。這是因為她具有超凡的叙述技巧,特别善于講述那些富含深刻哲理與傳奇元素的長篇故事。
在那個課外閱讀資料相對較少的年代,“大道理”口中流淌出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養了同學們課餘生活的精神世界,成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每當課間休息或閑暇時分,總會有一群同學自然而然地圍攏在她的書桌邊。聚精會神地聽她講述一個個故事,如《柳毅傳書》、《說嶽全傳》這些脍炙人口的經典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節情,讓大家很快陶醉在由文字編織的世界裡,體驗着無邊的樂趣。
“大道理”的叙述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也激發了大家對知識的渴望。從這些故事中,同學們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與人生的價值,也學會了珍惜友誼與團結互助的精神。
趙小美也加入了“故事會”,每日都沉醉于她那滔滔不絕的叙述中。不過随着後來開始閱讀原著,發現“大道理”講述的故事在情節上與原著有着不小的出入。盡管如此,同學們那會兒仍然聽得如癡如醉,毫無察覺。趙小美更是對“大道理”的超凡記憶力與出衆口才表達出了由衷的欽佩。
當講到高潮疊起之處,她便會擡起手用力地拍打下桌面,并用韻味十足的京腔,如評書大師般,來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即使同學們意猶未盡,也不得不離開,期待着下一次故事時間的到來。
在這個自發形成的“故事會”中,同學們不僅享受到了聽書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大道理”帶來的溫暖與陪伴。她的故事成為了同學們成長路上的美好回憶,永遠镌刻在彼此的心間。
至今,趙小美仍然清晰地記得“大道理”說書時的生動形象,以及她那略帶滑稽的特質。那張瘦長的臉龐上,缺乏光澤,但配上一副黑色寬邊眼鏡後,卻散發出一種知性的氣質。每當故事講至高潮疊起之處,她的情緒就會異常的激動,嘴角兩側會泛起白沫。而在短暫的停歇間隙,她會摘下眼鏡,用一塊舊布仔細地擦拭鏡片。那雙金魚眼在摘下眼鏡後會顯得更加圓滾滾,并且不時地快速轉動,仿佛竭力适應着模糊不清的世界。
“大道理”的家境并不寬裕,初中畢業後沒能繼續上學,後來同學們得知,她被家裡安排進了一家機械廠當學徒。這樣一個極具天賦和才華的人,卻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中斷學業去打工,讓趙小美深感惋惜。如果“大道理”能夠得到更好的機會和環境,那麼她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那會兒高中教育實行兩年制,許多同學在初中畢業後便面臨着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些人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未能順利升學,不得不提前踏入社會的大門,開始獨立面對生活的挑戰。
趙小美在十三中的那些小夥伴們,除了趙向陽和一班的來新華考上了高中,得以繼續完成學業,陳翠珍、林小五、姜永惠、許雅君等,都沒考上高中,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生活的舞台上早早地展現自己的風采。
他們的學習成績或許不足以支撐他們繼續深造,但他們卻以各自的方式提前步入了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裡,他們将用實踐去磨砺自我,用生活去積累智慧,同樣也能書寫屬于她們自己的精彩紛呈的人生篇章。
還有一些同學,由于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被迫提前步入社會。他們像“大道理”一樣,為了家庭的經濟壓力,選擇進入工廠或者從事其他工作。
住在窄巷裡的李杏芮毅然放棄了學業,為了幫父母分擔家庭的經濟重擔,開始擺地攤維持生計。據翠珍說,李杏芮在班上的成績一直不錯,但生活的壓力讓她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