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了老頭子,這喜酒你還喝出不高興來?”
上河村江家養豬場,高耀蘭納悶的看着江育武問道。
今天是江育武的大哥江育文家迎孫媳婦進門的日子,兩家向來走得近,江育武一早準備好紅包,高高興興的出門,結果半下午回來就将自己關在屋子裡。
江育武不說話,不過他不說高耀蘭也知道,根子肯定還是出在她倆那讓人不省心的小兒子身上。
想她們老兩口要強了大半輩子,論起勤勞能幹、敢想敢拼,村裡誰提起不豎大拇指,且她們也确實拼出了一番事業。
作為三十年代生人,包産到戶的政策開始實行時,江育武和高耀蘭已經五十八歲了。
在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農村,這樣的年紀大多數同齡人都開始養老了。老兩口非但沒有,還反其道行之,承包了村裡二十畝的荒山。
當時消息一傳出來,别說鄉鄰,江家本家的人都不看好,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人不能不服老。
然而無論周圍的人怎麼說,江育武和高耀蘭就是不服,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确實有不服老的資本。
往村委交了承包費,拿到承包合同,老兩口兩耳一捂,在荒山上開墾耕地,移栽果樹,種瓜種豆,好一通忙活,待度過前兩年的投入期,便迎來收獲。
從那之後,農作物的收成暫且不提,每年光靠賣蘋果、梨、桃、杏、柿子、闆栗這些瓜果,都是一大筆進賬。
江育武和高耀蘭的腰包很快鼓脹起來,以花甲之齡成為上江村數得上的富戶,用實力讓那些叽叽歪歪唱衰自己的人閉嘴,但老兩口并沒有安于現狀。
在攢了幾年錢後,江育武和高耀蘭又填入大筆積蓄辦起了養豬場。
到如今,老兩口六十九歲了,日常除了侍弄山上那二十畝的作物瓜果,每天還要喂養上百頭的豬,是十裡八村有名的能幹人。
為人父母如此,言傳身教之下,子女一般也差不了,但偏偏,出現了二般情況。
*
江育武和高耀蘭一共生有四個孩子,三子一女,分别是大兒子江遠山,二兒子江遠河,三兒子江遠橋,以及小女兒江遠梅。
其中,老大江遠山頭腦不如弟妹靈光,勝在為人踏實穩重,也肯聽勸,緊跟着老兩口的腳步承包了村後的水塘,靠着養魚和種蓮藕,勤勞緻富,是村裡第一批長住村裡但在縣城買上樓房的人,雖然隻是付了首付。
老二江遠河在四兄妹中學習成績最好,大專畢業後進了縣裡最好的初中當老師,用村裡人的話來說,既坐辦公室,又是鐵飯碗,教書育人,一等一的體面工作。
而老小江遠梅讀的衛校,畢業後分配到縣醫院,嫁了一個牙科大夫,如今已經是所在科系的護士長了,出息又孝順。
唯獨老三江遠橋,和各有所長且積極上進的哥哥妹妹相比,他簡直是江家、乃至整個上江村裡結出的一朵奇葩。
江遠橋從小就懶出了名,他的懶和别人的懶還不一樣,他是一丁點多餘的事情也不做。
比如奶娃娃時期,高耀蘭會像很多家長那樣站在幾米外引導着孩子學走路,如果她空着手,江遠橋絕不會往前邁一步,但如果她手上拿着餅幹或糖果,江遠橋便會以自己能達到的最快速度撲進母親懷裡。
比如上學後,江遠橋的考試卷子上永遠隻有一個分數:60分。你說他聰明吧,他隻考60分。你說他腦子笨吧,他次次都能将分寸拿捏的如此精準,正好卡在及格線上。
再比如初中畢業後,江遠橋沒考上高中,江育武嫌他天天在家裡晃蕩着惹氣,把人塞到大舅哥所在的建築隊裡當小工,原是想讓他吃吃苦頭,使勁磨一磨這小子的懶性子。
誰能料到,江遠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到工地報到的第一天就憑着有眼色會來事兒抱上了水電工師傅的大腿,跟前跑後的打下手,他在這方面也确實有天賦,學得又快又穩。
等江育武山上和豬場的事情忙完一段落,想起來聯絡大舅哥打聽小兒子的近況,江遠橋都快出師了。
就在江家人知道江遠橋有了感興趣的一技之長,半是為他高興半是松口氣、以為小兒子/弟弟/三哥終于能闆闆正正過日子時,江遠橋以實際行動向父母兄妹證明,大家還是天真了。
學成一門手藝的他開啟了真正的自由擺爛的生活,一年十二個月,幹倆月,歇仨月,錢花完了出去賺,賺到了麻溜回家躺平,花完了再出去賺。
如此循環反複,周而複始,氣壞了江育武和高耀蘭這對老父老母,也看呆了上江村的一衆人:原來、日子、竟然、還能這樣過?
鄉下各個村子之間互相通婚,親戚連親戚的,但凡稀奇點的事,一傳十,十傳百的,江遠橋在雲起鎮成了名人。
頂着這樣的名聲,哪怕他個高腿長,長相帥氣,還是那個年代相當吃香的水電工,媒人也鮮少登門,即便有,江遠橋本人也不配合,理由很簡單,成家會影響他擺爛的步伐。
這般一年晃過一年,轉眼江遠橋都二十六了,婚事依舊是别人眼中的老大難。
就在江育武和高耀蘭幾乎默認小兒子這輩子要打光棍時,江遠橋在鄰市某工地安裝水電時,認識了隔壁胡同裡的姑娘,陸晴。
婚事老大難的兒子忽然宣布要結婚,對象還是個高中畢業的城裡姑娘,江育武和高耀蘭一度很不解對方到底看上江遠橋什麼。
等陸晴嫁進來,老兩口明白了,電視劇裡有個成語怎麼說來着:臭味相投!
虧他們之前還抱着“老三成家後也許就懂事了”或者“讓老三媳婦多勸多督促”的期望,不成想,夫妻倆一個賽一個的不上進。
當然,對于父母的這種說法,江遠橋堅決不認同。什麼臭味相投,他和陸晴明明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天生一對。
婚後的生活也确實印證了這些,兩人恩愛甜蜜,七年過去,兒子都六歲了,别說吵架,連臉都沒紅過,更讓村裡人稱道的是,夫妻倆連躺平擺爛都是同步的。
用江遠橋的話說,她媳婦是個靠筆杆子掙錢的文化人,還在上學時就經常給省内的各大報紙和雜志投稿,十投不說九中,也得占個七回。
要麼說倆人天生一對呢,這陸晴投稿就和江遠橋當水電工一樣,不缺錢時堅決不動筆,真可謂應了那句老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