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烽火燃七星[戰國] > 第17章 亂局

第17章 亂局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次年開春,秦國赴戰約,與韓軍戰于韓國岸門。

戰前數月,張儀向嬴驷上奏離間計,向韓國上将軍公仲朋表述攻秦利害,策反其攻秦之心,從而離間韓國内部君臣關系,亂韓軍心,令楚對韓起疑。

正如楚暄所料,楚王聽信謠言,認為秦韓将合兵攻楚,為此陳轸獻緩兵之計,告示全國調兵遣将,揚言救韓軍,實則隔岸觀火。

韓國内部軍心不穩,又等不到楚軍援助,士氣一瀉千裡。

秦軍攻勢如狼逐虎奔,銳不可當,酣戰月餘一舉擊敗韓軍八萬餘兵馬赢得此戰,并重創韓國的鄢城、脩魚,在濁澤虜獲大将申差。

嬴疾攜大軍兵臨新鄭,作勢攻城以脅迫韓國與秦結盟,上将軍公仲朋向韓王韓康提議答應秦韓聯盟,并割下一城贈與秦國以表連橫誠心。

公仲朋稱此戰敗的一大原因是楚國作壁上觀,出爾反爾,何不與秦國聯盟壯大勢力,一同伐楚?

韓康雖有千萬個不願意,也無可奈何,一則因朝中衆臣支持連橫,在此戰籌劃之初便有不少朝臣反對攻秦,更有上書勸韓王不可因喪子之痛而意氣用事,以免作繭自縛,此戰确如衆臣所料;再則經此一戰慘敗,韓國兵力幾近日暮途窮,唯有與秦聯盟方能自保,往後韬光養晦,力求東山再起。

事後,韓康将怒火撒在公孫衍身上,欲将其斬首示衆。

公孫衍得知後連夜逃離韓國,返回魏國。

三年前,魏國先王魏罃壽終正寝,享年八十三,其子魏嗣繼位。

魏嗣曾在秦國為質數年,對秦國極度不滿,曆經千辛回國後又看不慣自己的父王向秦國割地示好,終于熬到自己坐上王位,再打點好先王後事、處理好國中瑣碎之後,魏嗣打算撕毀秦魏盟約,攻打秦國雪洗這些年的恥辱,重整魏國士氣,力求将魏國恢複到魏文王時代。

盡管他自認魏與秦不共戴天,魏嗣也清楚二國實力懸殊,即使秦韓一戰剛結束,秦兵勞頓需養精蓄銳,也不容小觑。魏嗣故而暗中籌劃此戰,蓄勢待發。

公孫衍聞其攻秦意向,再度上策書于魏王,魏嗣念其才華,不計前嫌,封他為相,并邀他入宮共謀戰略。

公孫衍向魏嗣分析了秦魏今時局勢,若魏單打秦國将重蹈韓國覆轍,且合縱各國也有前車可鑒,不可成。

思來想去,他認為應當聯合秦國西北一帶的義渠攻秦,義渠與魏國聯手對秦兩面夾擊,秦國腹背受敵,魏國或可戰勝秦國。

魏嗣同意此計,于是公孫衍開始北上,繞過秦國直奔義渠慫恿義渠王攻秦。

同年,燕國爆發内亂。

五年前燕王哙禅讓子之,導緻朝中争鬥不斷,這五年中太子姬平黨羽暗中謀劃殺子之奪回王位。

周赧王元年春,姬平黨見時機已至,開始起兵造反,然而他們低估了子之一派的能力,兩派勢力鬥得不可開交,内戰從朝中蔓延至整個燕國,燕國成日雞犬不甯,百姓人心惶惶。

太子姬平一黨與子之混戰數月,死傷無數,卻始終沒有結果。

子之在姬平謀反之初就将燕王哙挾為人質以威脅太子一黨退兵,但姬平等人發狠了根本不在意燕王哙死活,子之便在城頭砍下燕王哙的頭。

這一舉動反倒使得衆多老臣貴族們反水,有的加入了太子一黨,但也有衆多平民出身的武将毅然決然跟随子之,雙方又打了數月,太子一黨暫時将子之逼出薊城,此刻已是矢盡兵窮,子之一日不除這内戰也無法消停,姬平也擔心子之來日東山再起。

有朝臣向他提及四年前五國攻秦一戰秦國與燕國有過盟約,當時秦國稱若燕軍可退兵,他日燕國若需秦國相助,秦國須履行承諾無條件兌現。

因此朝臣們提議,可趁此機會讓秦王兌現承諾,并請求秦王将其愛女嫁于燕國,促成兩國聯姻之盟以壯大燕國勢力,并派兵助燕國以壯軍力。

太子姬平得知後即刻派人緻信秦王嬴驷,聲稱他願意親自迎娶秦國公主。

——

秦國,相府。

自那日“獻策”之後,張儀便開始教楚暄批閱奏折,他讓楚暄大膽批閱,有疑問之處可在其中标注,最後再給自己過目。

楚暄極樂于此事,這不僅滿足了他的入仕之願,還可以幫張儀分擔公務,減輕他的負擔。

晚間飯後,楚暄照例與張儀對坐于書房中閱覽奏章,看了約莫半個時辰,忍不住皺眉感歎:“這一年當真是多事之秋!秦韓之戰才剛結束,魏又要向秦開戰,北邊燕國又發生内亂。”

“是啊,魏國此番還聯絡了北方的義渠,這義渠百年來都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張儀托起茶盞飲了一口。

義渠是西戎中的一大部族,自商末周初發展至今,已占據西部數百裡大荒原,故而自稱為“國”。

百年來,秦與義渠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導緻國中動亂,之後他還想廢黜太子宜臼,令立寵妃褒姒之子為太子,宜臼的舅父申侯得知此事後萬分憤怒,暗中聯絡西戎八個部落發兵保護太子。

西戎借此機會率兵南下入中原,殺周幽王于骊山,卻也趁此機會将周王室洗劫一空,焚毀鎬京,燒殺擄掠,欲借此機會占領中原。其中義渠騎兵殺戮最烈,義渠戎趁周室内亂宣布脫離周王朝統治,正式建立王國——義渠國【1】。

最終,太子宜臼暗自拜會隴西的秦部族,請求援助。

當時的秦人還是專門為天子養馬的部族,遠離中原,生活在隴西高原,得知周天子求援,秦部族族長怎可無視這個機會?遂帶領重兵以多年與犬戎作戰的經驗擊垮了義渠戎,護住了太子宜臼,平定了這場叛亂。

太子宜臼登基後東遷洛陽,秦部族族長随魏、晉、鄭三國諸侯一路護駕,史稱“平王東遷”,秦部族因此受周王室重用,受封諸侯,賜地岐山,并賦予征讨戎狄之權。

“平王東遷”昭示着西周時期的落敗,東周時期的興起,亦是春秋的開端,自此禮樂功過不自天子出【1】。

春秋時期,秦缪公率百裡奚等将相攻伐北地的義渠,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2】,奪得八百裡秦川,将義渠變成秦國附庸諸侯,令他們定期繳納貢賦。

義渠忍辱負重,厲兵秣馬,又在秦缪公之後的秦躁公時期拼盡全力攻打秦國,以發憤雪恥,将秦國從泾北一直打到渭南,趁此機會占據河套、隴西、渭水等地。

自那之後秦國與義渠又經百年的拉鋸徘徊,義渠在秦獻公時期趁機占據漆水河谷、岐山、梁山一帶的山地草原,變成半農半牧的大部族【3】。

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軍力大漲,義渠才不敢貿然犯秦。

嬴驷繼位之初,太師甘龍為安定秦國後方,與義渠達成“義渠稱臣,秦國罷兵”的血契,卻在嬴驷登基三年後聯絡魏國謀反。

魏國同義渠聯絡欲對秦國腹背夾擊,孰料義渠與秦酣戰時,魏國卻坐山觀虎鬥,秦擊敗義渠,殺了老義渠王,并迫使義渠對秦稱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