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君王若發命,臣子豈敢不從?春寒料峭,冰雪未消時甘茂便與庶長向壽一同領數萬兵馬東出函谷關,浩浩蕩蕩地向宜陽進軍,但也如嬴疾所料,秦軍攻打宜陽數月毫無進展,卻已損失衆多兵馬。
期間韓王見狀連忙向楚國求援,楚王熊槐派上将軍景翠前去支援,楚國又以秦國背信棄義攻打自己盟國為名與秦國斷絕了聯盟。
聞此消息後楚暄心中悲憤,回想張儀與嬴驷曾為了連橫魏、韓、楚三國煞費苦心,勞苦奔波數年,為拉攏楚國張儀不僅背負了“欺楚”罵名,還深入虎穴險些喪命,而這一切卻因嬴蕩一個念想付之一炬,但他也無可奈何,畢竟現如今秦國是何光景都與自己無關了。
此事在魏國也備受關注,魏韓素來唇亡齒寒,如若韓國被攻破,魏國必受牽連。
魏嗣也緊張起來,眼下秦、韓、魏連橫破臉,為今之計魏國必須另尋盟友,壯大勢力。
早朝後,衆文官來到議政堂議事,魏嗣這次特意回避了武官,尤其是趙國的使臣們,他今日召集衆文官便是要商讨結盟一事。
眼下除了趙國外魏嗣心中的最優選是齊國。
齊國地大,臨東海,國力、财力和兵力放在列國中都是一等一的,且齊國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周王朝初建,齊國原是姜子牙的封國,鄰邊又有大儒孔子的故國魯國,齊魯二國有着禮儀之邦的著稱。如今齊國又在臨淄創辦了稷下學宮,天下名士彙聚于此。
綜合分析,齊國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力量都位于各諸侯國之首,若是能和齊國結盟,不僅可以彰顯魏國的地位,還可以從齊國那兒借兵壯大勢力,有這一座靠山,魏國便不再畏懼秦國。
這些年朝中也有許多遊走于齊魏二國之間的使臣,多為朝中的貴族官員,其中也包括須賈,因此在議政堂論結盟時,衆官吏一直認為應當與齊國結盟。
“臣認為不妥。”楚暄站了出來,力排衆議道,“王上臣認為與齊國結盟并非良選。”
群臣見又是楚暄反駁,紛紛皺眉,魏嗣眉尖輕挑,反問道:“楚尚書何出此言?”
楚暄答道:“王上,依臣之見齊國雖國富力強,可齊國與秦國相隔甚遠,二國之間毫不相幹,眼下魏國擔心的是秦軍會攻打魏國,若真打起仗來齊國并不會分多少兵力援助魏國,也不會為了鄰邊的盟國與秦國撕破臉面,齊魏結盟屬于近交遠攻,齊國可是把魏國當槍使了,這樣于魏國不利。”
近交遠攻便是張儀曾經在秦國對魏國的做法,楚暄可太過熟悉,當初站在秦國的立場這計謀固然是好,但如今是替魏國出謀劃策,便不可能讓魏國中了這“陷阱”。
楚暄繼續道:“眼下最好的盟友應是北方的趙國。三晉本就是一體,隻有團結起來才能抵禦外敵,若真要結盟大國,可與楚國結盟。楚國與秦國接壤,此番秦軍攻打宜陽也侵擾了楚國的邊境,楚王定不會坐視不管,相比于齊國,和楚國結盟更有利。”
且不說趙魏韓為晉所分,趙國使臣在魏國已經待了一年多,關于趙魏結盟,魏嗣一直不給個準話,一拖再拖,已是對趙王的不尊重。此番魏國若是答應與齊國結盟,這一舉動便是拒絕趙國為盟友,因之前齊國攻打燕國時趙國大力援助,與燕國共同抗擊齊軍,這件事使得齊趙二國結下了梁子,魏國也隻能從二國中挑選其一作為盟友,而選了一方就會得罪另一方。
“臣反對!”那日與楚暄對峙的文臣站了出來,正色道,“臣不同意楚尚書所言與楚國結盟。楚王素來首鼠兩端,屢次三番隔岸觀火,韓魏也因此吃了不少的虧。楚尚書今日提出的結盟之策不正與當年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一樣嗎?那次還不是三晉聯軍沖在前線奮力抗秦,最終潰敗收場,由此說明這結盟不可取!”
“那次公孫衍是因個人私情結盟,秦楚之間本就無仇無怨,二國自然不願意撕破臉。”楚暄反駁道,“但這次不同,楚國若再隔岸觀火,便要後院起火了!”
“王上,倘若與楚、趙結盟都将得罪齊國。”這時新丞相魏齊說話了,他瞥了楚暄一眼,繼續道,“楚、趙二國都與齊有過節,當年張子欺楚一事鬧得列國皆知,還挑破了齊楚二國,齊王至今都耿耿于懷。”
在說到“張子欺楚”時魏齊特意加重了語氣,冷笑着看楚暄。
這四個字如當頭棒喝,楚暄心中一怔,眼神瞬間凜然,對上魏齊的目光時狠狠地瞪了回去。
魏齊道:“若是不想得罪齊國,此二國不碰為妙。”
楚暄冷聲道:“王上,趙國使臣已駐魏國一年有餘,魏國先前已放言願意同趙國結盟,此番若突然變卦,魏國可就是言而無信了!”
龍椅上魏嗣沉思着,他認為衆人說得都有道理,但他心中還是想與齊國結盟,但也正如楚暄所言,若因此回絕趙王落在列國嚴重他便是言而無信了。
魏嗣有些頭疼,揉了揉眉心,沉思片刻後腦中靈光一閃,坐直身子清了清嗓子,說道:“朕認為還是與齊國結盟最為妥當,但确實如楚尚書所說,朕也不能言而無信。不如這樣,朕過幾日便簽好那盟書,讓趙使帶回去告訴趙王,魏國願意和趙國結盟,卻被齊國搶先一步,齊王稱如若齊、魏、趙三國能為盟友,定當不計前嫌,三國齊心必将威懾列國!”
魏嗣心知趙國内部正在施行變法改革,不想節外生枝,急于結盟也是為了壯大勢力,以免外憂内患,所以他才用這一點作為籌碼一直牽制趙國。
而這種說法一方面擡高了魏國的地位,顯得魏國十分受衆,願結盟者源源不斷,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搖擺不定歸咎于齊國的施壓,這樣還能撇清“言而無信”的罵名。
魏嗣本就不把趙國放在眼裡,于他而言趙國地處北方,與胡林接壤,國中也有諸多胡人,雜亂無章,簡直與蠻夷無甚區别,與趙國結盟撈不到任何好處,那自然選擇強齊。
“……”楚暄聞言直接無語。
“好!王上英明!”堂内除楚暄外的衆文官不約而同地稱贊呼喊。
在這荒謬的陣陣稱贊聲中,楚暄突然覺得疲憊萬分,心生茫然,心裡好像空了一處,他說不上那是什麼東西丢失了,或許是所謂的信念吧……
它不斷地向下沉,直至跌落谷底,摔成了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