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桌前隻有林羽,薛珅招呼他也來會客的沙發上坐着:“在清華的人過來之前,我有些話想對你說。”
林羽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選擇挨着張濤坐下了:“學長們……我的情況是不是很難辦?”
還沒等他們兩人回應,江老師就率先開口了:“除了清華,複旦和交大那邊也聯系過你了吧。”
張濤恍然大悟,他頓時明白了為什麼位次相對而言沒那麼高的林羽會被如此激烈地争搶:“你的成績壓線了?”
林羽面露難色地點了點頭。
“比壓線稍微高一點。”薛珅給出了更具體的答複,“從昨天下午到現在,該聯系的學生我們都聯系過了,已經确認了大部分人的專業,也預估出了今年的分數線。清華和我們的進度差不多,他們應該也發現了林羽剛好在分數線之上,所以想再來争取他一下。”
在招生工作中,被清北兩校投入最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去争搶的莫過于包含省狀元在内的全省前十名考生,但在這之後,考生的受重視程度卻并不一定完全與他們的成績和位次成正比。沒有明确意向,舉棋不定的壓線考生甚至會比分數處于中間段的考生得到更多關注。
高校招生辦畢竟算是半個宣傳部門,一年中大多數時間所做的也都是宣傳工作。通過招收高質量生源,培養社會精英來幫助學校提升聲譽是收益回報極其緩慢的長期策略。與之相比,在錄取分數線上下功夫則是一種更為簡單粗暴且立竿見影的方式。搶奪省狀元和相對高分考生重在擴大宣傳效益,争取相對低分的壓線考生則是為了穩住分數線,防止其下滑。作為實力相近的斷層頂級高校,清北兩校根據招生計劃所劃出的分數線幾乎完全一緻。但誰能拉攏到更多壓線考生,誰的分數線就更穩定,更可能勝過隔壁一籌,出現“大跳水”這種笑話的概率也更低。
“出于工作職責,我當然希望你來北大。但出于個人道德,我要先向你闡明利害關系,而不是憑借一味吹捧去完成我們的招生指标,否則這對你的未來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薛珅拿出了一本宣傳手冊,将它翻到招生計劃那一頁,“首先,和其他過線的考生相比,你的分數不夠高,所以沒辦法選擇太熱門的專業。”
“你之前說自己沒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比較傾向于物理或者工科專業。我昨晚幫你問過,很可惜,物院的物理學類名額全都給出去了,隻剩下天文學科。工科這邊,由于計算機太受歡迎,信科學院已經沒有名額了,不過工學院的工科試驗班和環科學院都還有位置。”薛珅提筆把仍有人數空缺的專業類别圈劃給他看,“但如果你對于理科專業的意向不僅限于物理,選項還會更多一些,畢竟北大以文科和理科見長,理科的院系設置也要多于工科。”
“我猜複旦和交大那邊承諾了你金融和計算機,這兩個專業北大無法給你,清華也一樣沒辦法給你。但清華的優勢在于工科強勁,而且門類比我們多。如果你選擇去複交,那我完全理解,就算你決定去清華學工科,我也覺得很合理,這需要你綜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規劃來作出抉擇。”薛珅将宣傳手冊遞給林羽,讓他自行翻看專業的詳細介紹,“作為北大的學長,我認為你考得還不夠好,但作為你高中的學長,我衷心祝賀你考出了三年來的最佳成績。你現在有很多條路可以選,别因為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期許而把路走窄。但我向你保證,如果你選擇北京大學,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地幫你争取最大利益。”
在同為招生組志願者的張濤眼中,盡管這番話術中“為學生着想”的中心思想是如此開明和高尚,但薛珅的真實目的無疑是在姜凡到來之前先刷刷學生對北大的好感度。
剛剛年滿十八周歲,涉世未深的林羽自然而然地為薛珅的一席話所觸動,隻是他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就見薛珅對他微笑道:“不過……如果你真的選了清華,一會兒就不能和沈以暄他們去吃這頓午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