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你對招生工作适應得還不錯……至少态度很積極,我還以為你對這些事根本沒興趣。”張濤對此略感意外,畢竟姜凡的個人風格與這項工作的适配程度并不算高。
“也比我想象中的好些。”來杭州出差的這幾天,姜凡其實隻在林羽這邊受了挫,“有的學生很重視我的意見,為此而選擇了清華。”
“你會被拉去勸人學物理嗎?”招生組志願者們所屬專業的比例要盡可能均衡,這樣才能為考生和家長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即便志願者不能覆蓋全專業,也至少要覆蓋十幾個主要院系。張濤和李想來自北航的物理學院,物理學、應用物理、核物理這三個專業的講解都要倚仗他們二人。又由于這三個專業都通過理科試驗班招生,他們也要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化學、生物相關專業略懂一二。但對自家學院的歸屬感總歸是最強烈的,這幾年裡,張濤沒少招攬有志于此的學弟學妹們來物院度過本科四年。
姜凡的工作職責也無外乎此:“我沒有極力向他們推薦什麼,實話實說罷了,是他們自己想來學的。畢竟是基礎學科,自己如果沒興趣,未來大概率會後悔。”
“那你可能跟強基計劃犯沖。”張濤和他閑聊道,“好在你工作時不用面臨這種問題,強基的錄取和高考普通批次的錄取是分開的,應該不在你的職責範圍之内。”
“我了解過一些。”姜凡在批判某件事上從來就學不會委婉,更何況是在這種隻有他和張濤在場的私人場合,“強基的利弊非常明顯,公平性強、升學穩定、低分上名校的好處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對于它是否真的能振興基礎學科,我持懷疑态度。”
張濤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你認為學生的報考動機和強基計劃的培養目标是不同的?”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隻是為了上清北或者其他名校,才甘願通過強基計劃去讀基礎學科,而并非出于他們的興趣和熱愛。”姜凡的語氣相當不客氣,“對這類學生來說,能在學習中發現樂趣并堅持下來倒還好。可如果實在不喜歡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又幾乎不可能從強基班轉入普通專業,隻能消極學習,得過且過,學業和科研水平都很難比得上競賽生和普通高考生。既浪費學校的資源,也耽誤學生的時間。”
張濤歎了聲氣,他所接觸的學生更多,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感性:“學生們年紀都還小,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完全被家長和老師們的想法左右着。也有的人在進入大學之後,才發現自以為喜歡的專業與幻想中相去甚遠。換句話說,沒有幾個人能完全為自己十八歲時的選擇負責……也沒有幾個人像你一樣幸運,早早就選好了未來要走的路,并且從未後悔過。”
姜凡也認同他的看法:“所以招生工作比我想象中的有價值,至少能為他們提供中肯的建議,也能吸引那些真正熱愛物理的學生。”張濤卻猜測,姜凡所謂的中肯建議基本可以等同于勸退處理。
他的話鋒一轉:“但我想,我其實談不上多幸運……否則就不會在國家隊選拔前夕生病。能把握機會,發揮出應有的實力,才是幸運。”
三年半以來,張濤總會避免在他面前提及此事,以免觸及他的傷痛和遺憾。
高三那年深秋,姜凡以卓越的成績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二枚CPhO金牌。他卻不是尖子班裡第一個入選國家集訓隊的學生,薛珅早在夏天的第35屆全國中學生信息奧林匹克競賽裡斬獲了此項殊榮。
物競集中培訓開始的時間早,持續的時間又長,姜凡在知悉CPhO決賽結果的一星期之後就趕往了清華。而那時的薛珅還沒飛往成都參加第34屆CMO決賽,陳希也還有足足半個多月才要前往濟南征戰第32屆CChO。
“夏天打NOI去的是長沙,這次又要去成都。”薛珅轉過身來,趴在張濤的桌上,“不想去……他們吃的東西都好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