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聽到聲音走出來,見到來人後一愣。
李縣尉朝他們努了努嘴,“陳興,找你的。新來的仵作和書吏。”
“你就是……陳主簿?”薛譽試探性地問道。
“正是。”
陳興長得較矮小,許是常年與文書打交道,自帶一股書卷氣,看起來很是和善,似乎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
薛譽從懷中拿出書信遞給陳興,“魏知縣讓我們來縣衙找你。”
陳興打開匆匆看了一眼,“魏天與我提過你二人,事情的大概你們都知曉了,此次危險,你們可明白?”
“明白的。”
陳興收好信箋點點頭,“你們準備從哪裡入手?”
“先帶我們去看看劉振的屍體吧。”
因為還未查到殺人兇手,劉振還無法下葬,屍體保存在縣衙的冰窖中。
薛譽準備就緒,開始驗屍。
“死者劉振,男,年四十。全身上下、頭臉、胸前呈深青黑色,肚腹腫脹,□□瀉血。用皂角水揩洗銀钗,伸入其咽喉,取出後銀钗呈青黑色,用皂角水揩洗不掉。疑似中蟲毒。”
驗屍結果與吳斤檢驗的無二差别。
魏夫人說得不錯,是中蟲毒而亡。
“陳主簿,本案的其他情況,可能與我們詳細說說?”柳鳳問道。
“你等等。”陳興走開,過了片刻回來,手中拿着一本案卷。
“案子的情況和調查過程,都在這兒了。”
柳鳳接過,細細看來。
劉振是昆侖國人,常年在華岩做生意,購置了一套宅子和一間别院。
宅子裡住着他的一名妾室,和幾個仆從,都是昆侖國人,對他很是忠誠。
劉振死亡當天,一整日都待在宅子中。
用過晚膳後,說是有生意上的要事,去了一趟别院。
據别院的下人說,劉振是戌時初刻到的,到了以後便将自己關在屋子裡,屏退了下人,讓第二日卯正時再來。
下人并不知劉振到别院所為何事,這也不是他一個下人應當問的。
下人謹遵吩咐離開别院回到宅子,一直到第二天卯正時才去别院,可别院的屋裡一點動靜都沒有。
他拍打屋門,發現劉振屋門和窗子都從裡頭栓上了,裡頭卻無人回應。
無奈之下破門而入,卻看見劉振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七竅流血。
而他的周圍,順時針的方向,有一圈血紅的幼童腳印。
那腳印沿着屍體正好閉環,即不通向屋門,也不通向窗戶。
屍體不遠處,一個名貴的花瓶,碎了一地。
經驗屍,推斷死亡時間為當晚亥時初刻。
魏天查明,血紅的腳印并非人血,而是雞血。
且腳印受力均勻,不似自然步伐有深有淺。
所以,定有人在搗鬼。
半個時辰後,幾人來到劉振死亡的案發現場。
大概是死了人,又被官府查封,這裡已經好幾天沒人打掃了,有了一層薄灰。
屍體曾經躺着的位置,用白色石灰做了标記。
而血腳印,早已幹涸,散發出腥臭味。
情況同魏知縣調查的大緻相同,門窗都檢查過,确實是内部栓上的狀态。
“可有頭緒?”薛譽問道。
柳鳳想了想,“劉振身上沒有任何打鬥的痕迹,可屋内卻有個打碎的花瓶。這是為何?”
“兇手被劉振推至高櫃邊,将花瓶撞翻至地面?”陳興在一旁推測。
柳鳳檢查了一番高櫃的櫃底,并無移動痕迹,她搖搖頭,“應該不是。”
倒是花瓶瓶底,在櫃子上摩擦出了刮痕。
“薛譽,蟲毒從吃下到發作大概要多久?”柳鳳問道。
“毒性厲害的,吃下後一刻便可斃命。”
“死亡時間推斷為亥時初刻,也就是說劉振吃下蟲毒的時間為亥初。那時别院的下人已經回到宅子了,有人證,毒應該不是他下的。”
“那就是有人在仆從離開後,進了劉振的屋子給他下毒?”
柳鳳點點頭,“劉振身上無打鬥痕迹,應當未與人發生争執。這蟲毒,便是他自願吃下的。能讓劉振不假思索如此信任,必是相識之人。”
陳興在一旁接了話,“魏知縣也是這麼說的,可我們查了一圈劉振的熟人,甚至是仇人,都沒什麼發現。”
“先不論劉振是如何自願吃下蟲毒的,此人看着劉振毒發死亡,将屋内門窗鎖好,在他周圍踩上一圈腳印,後憑空消失。這便是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之處。”
當日晚間正巧下了大雨,屋外的痕迹被雨水沖刷幹淨,早就找不到痕迹了。
而屋内憑空消失的幼童腳印……
柳鳳喃喃道:“一定是用了什麼詭計……”
可如今,她還沒有想通。
“去看看吳仵作和劉韬吧。”
吳仵作和劉韬皆死于迷藥,兇手用了緻死的量,屍體身上無其他傷痕,倒是讓他們離開時沒有感受到太多痛苦。
二人死亡時,家中并無他人,沒人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麼。
門窗從内緊閉,屍身周圍同樣有一圈血紅的幼童腳印。
由于這三起命案發生有段時日了,現場痕迹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淡,越來越少。
柳鳳并未理出什麼頭緒,隻是奇怪,既然要裝神弄鬼,為何是幼童的腳印?
難不成劉振的死,與孩童有關?
“陳主簿,能否幫我們查閱一番,這兩年是否有死者是年幼孩童的案子,當中牽連了劉振,但最終并未對他定罪。并且,負責驗屍的是吳仵作,書吏是劉韬。”
“這……恐怕需要點時間。”
“無妨,我們等你消息。”
薛譽和柳鳳從縣衙出來,薛譽不解:“讓陳主簿查的東西,是何用意?”
“這世上沒有鬼,但有的是裝神弄鬼之人。為什麼選擇孩童的腳印?我猜測,也許劉振曾搞出過人命,死者是名孩童。但官府驗屍有誤或收受了好處,讓死者冤死,兇手逍遙。”
薛譽點點頭,倒也合理。
二人邊走邊說,在念嬌樓停下,正巧是與林翔約定的正午。
林翔将小籠包交給了薛譽,“一籠給魏知縣,一籠給你們,趁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