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紹商接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你要說賣給那些工人,也确實是個好路子,但憑借着那點固定工資,能買得起的也是少數的人。像冰箱這種大件的,一般都要用很多年。”
越說,沈紹商臉上的憂慮越是明顯。
“你說的很對,但這麼多年過去了,肯定有人家能買得起的。這萬元戶,其實并不算少。拖拉機、三蹦子我也見了不少。”常嘉赟絲毫沒有因為沈紹商的戶退縮。
除了這些,還要加上不少自行車,除了傳統的自行車,還有不少新式的,更為輕巧的自行車。
沈紹商說的這些,她完全不擔心。
“隻要有商品在,總會有買家尋上門來的。”說完這句,常嘉赟不再多說,她端起面前的咖啡嘗了一口,還是無法習慣這樣的味道。
裡面是加了牛奶和方糖不假,卻不是她所能喝習慣的。
比起這種有情調的飲品,她更喜歡為自己泡杯茶,享受茶葉的味道。
“你認為值得就行,真有什麼事情的話,聯系我就行。”沈紹商妥協了。
常嘉赟說的也并非沒有道理,她的目光總是很長遠。這幾年,他切身感受到了常嘉赟口中所說的快速發展。
尤其他所處的城市裡,更能看到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
“那你呢?”放下杯子的常嘉赟,直視着沈紹商,“光問了我,我還不知道你的打算。”
“我和班裡的同學約好了,先去積累一些經驗。”他随手翻出了一張報紙,指着上面的道,“我們打算去這裡實習。”
常嘉赟了然地點頭,“既然這樣的話,那就好好加油吧。”
說幹就幹,常嘉赟聯系好了貨源,又特意改了下店内的布局。留出了不少空間。
全部用來放置這些大件的商品。常嘉赟所選擇的商品,并沒有太過于昂貴。那些上萬售價的摩托車,不再她的考慮之内。
實際上就連這千元的價格,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擔的起的。
新商品拉回來的那天,常嘉赟在店鋪外面畫了一整片的區域,專門用來擺放自行車。也挑了兩輛摩托車擺在了外面,用來吸引過往路人的視線。
這要是賣出去一單,可比他們賣兩三個月的其他東西劃算多了。
常為國本身也具有一定修理自行車的水平,換胎補胎等等,所有的毛病都能收拾好。唯獨到了摩托車這種大同小異的。常為國懂得并不多。
為了能更好的售後,常為國帶着常興華特意去學習了一番。
常興華今年十五歲的年紀,高中沒有考上,家裡人隻要将他送往專科學校。希望他将來能學個手藝,養活自己。
思來想去之下,常興華打算學習修車以及家電。
他自小喜歡拆東西,也是有點天賦在身上的。家裡以前的一些收音機和收錄機什麼的,都是常興華自己一個人搗鼓好的。
現在家裡多了這些家電商品和摩托車這種交通,常為國一個人肯定不行,這樣的擔子,自然而然就落在他的肩上了。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常嘉赟之後,常嘉赟也沒有反對。她清楚的記得常興華曾經對他說過,他不喜歡念書,一點也不喜歡念書。
比起念書,他更擅長動手。
反倒是王桂芬免不了絮叨了很久,時間久了,她也不再多說什麼。畢竟常興華的成績擺在那裡。
有了常興華的幫忙,家裡的那些重活,也都有了着落。
蘇窈從旁人口中聽說了這事之後,也覺得很奇怪。但因為這個人是常嘉赟,她也隻是稍微訝異了一番。
憑借着她對常嘉赟的了解,這絕對是常嘉赟能做出來的事情。
“挺傻的。”蘇窈忍不住評價道。
這大概就是她和常嘉赟最大的區别,這樣的事情,她是一點也做不出來。
如果将來她搬出去的話,是絕對不會再次回來這個地方的。最多……最多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會回來小住幾天。
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啊,為什麼非要想不通繼續回到這個山溝溝裡呢?
自從新增添了商品後,常嘉赟的自行車賣出去不少。就連數量不多的摩托都有人來問。
這個銷量,是其他人都沒有想到的。從電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沈紹商挑了下眉。這很明顯出現在他的預料之外。
最後他隻能将這份幸運歸結于回頭客多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