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時笙知小五兒的阿娘,必是孫阿婆家不足為外人道的家事,但見這孩子眼中期許的光芒,便對他點了點頭。
“别人都說阿娘與人跑了,可我知道,阿娘是與雲狄那姬姨母一起走的,走的時候還說,定會回來的……”
說着說着,小五兒聲音有些抽噎。
杜時笙拍了拍他沾滿淚痕的小臉兒,柔聲道:“阿娘定會回來看你的。”
第二日天還未亮,院門處便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拍門聲。
院内幾人皆被驚醒,孫阿婆應聲去開門,杜時笙也坐起了身,卻聽孫阿婆的聲音響起:“婁帳房,你怎的這麼早便來了?”
原來是熟人,杜時笙放心下來,不再起身出門。
婁帳房語氣極是焦急:“阿婆快與我走,繡坊接了一個急單,掌櫃娘子叫我務必把你帶過去。”
孫阿婆遲疑道:“可是我家裡……”
婁帳房不容她說完,便急道:“這單子的東家可得罪不起,若交不出貨來,怕是要繡坊都要關門!你快與我走吧!”
孫阿婆一聽,唬得連忙說了幾個“好”字,來不及收拾,便與那婁帳房去了。
不多時,杜時笙聽見小五兒在院中走動的聲音,她便也起了身。
隻見小五兒正在廚房生火熱雞湯,杜時笙忙上前問道:“小五兒,你熱雞湯做什麼?”
小五兒擡頭看着杜時笙,答道:“阿婆說讓我給杜娘子做雞湯馎饦當早飯。”
“雞湯不是還要送到坊裡嗎?”
小五兒搖了搖頭,說道:“阿婆說不送了,先得咱們吃飽才行,神明不會怪罪的。”
實則,孫阿婆擔憂的也并非神明怪罪,而是在坊長那說不過去,畢竟坊長這幾年還是很照顧她祖孫二人的。
但現下繡坊出了急事,她也是沒有辦法。
杜時笙想了想,說道:“那就依阿婆所言,咱們先吃,一會子杜阿姊做些吃食,當作布道菜,可好?”
小五兒将信将疑地點了點頭,難道杜娘子真會做飯?
杜時笙見小五兒剛和了面,弄得滿身看臉皆是面糊,小小模樣,甚是狼狽,不由得一笑,對他說道:“小五兒,你幫阿姊拿個雞蛋,剝根小蔥來,杜阿姊給你做雞湯馎饦。”
小五兒依言去拿。
杜時笙在面粉中加了雞蛋、鹽,和好之後,放置在一旁醒着。
之後,她環視一圈廚房,見到幾隻胖胖的菇子,甚是新鮮,便将菇子拿來,洗淨剁碎,待與馎饦一同下鍋。
小五兒剝好了蔥,見杜時笙已經将雞湯上的多餘的油脂撇掉,備好了一切,心下着實有些驚訝,難道,杜娘子真的會做飯?
待雞湯馎饦出鍋,杜時笙又将山茱萸扔進熱油中,炸了兩勺油淋到馎饦之上,勉強算做辣椒油。
“嘗嘗吧!”杜時笙端着兩碗面,對小五兒笑吟吟道。
小五兒見她幹脆利落,一刻鐘的時間,便做好了馎饦,聞着撲鼻香味,心下倒十分好奇了。
原本小五兒沒有特别高的期待,但是未想到,看到這碗雞湯馎饦就被驚豔了一下。金黃的雞湯中蒸騰起袅袅蒸氣,湯水清澈,薄薄的馎饦幾乎透明,幾片蔥花和香菇碎點綴在微微露頭的馎饦上面,與陶碗交相輝映,已是色香俱全。
小五兒迫不及待嘗了嘗味道。
馎饦入口,滑嫩勁道,香菇又提了雞湯的鮮美,加上那一勺山茱萸油,微微的鮮辣之感,十分刺激食欲,着實讓人味蕾大飽。
“好吃!真好吃!”小五兒一邊大口吃着,一邊稱贊道。
“這馎饦湯,竟比昨日喝的雞湯還鮮美些!杜阿姊,這是如何做到的?”小五兒有些好奇,追問道。
好吃的一上來,小五兒對杜時笙,連稱呼都更加親切了。
“皆是因為這小小的菇子。”杜時笙用筷子夾起一塊香菇碎,抿嘴笑道。
“菇子如何能有這般鮮美?”小五兒有些疑惑。
“菇子可是個好物,單吃爽滑可口,與肉一同烹制,更能激發肉的香味和自身的鮮美。還曾有人說過,菇子比燒鵝掌還好吃!”提起美食,杜時笙滔滔不絕起來。
小五兒不解道:“菇子便是菇子,怎能比鵝掌還好吃?”
他雖未吃過鵝掌,但卻知道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畢竟他還是讀過屬于吃貨的呐喊——“且願鵝生四掌”。
杜時笙笑道:“兒看過前朝一位詩人寫過‘響如鵝掌味如蜜,滑似蒪絲無點澀’,就是說,這菇子若是做好了,味道比燒鵝掌還香甜。”
杜時笙搬出了宋朝楊萬裡的《蕈子》,雖說多少還是有些言過其實,但是在這資源貧瘠的古代,能吃上蘑菇雞湯馎饦,确實也是普通百姓十分難得的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