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杜時笙正在查看自己的家當,收好了畫後,又去瞧看首飾和衫裙。
兩件首飾分别是一個鎏金玉镯和一隻白玉鑲金海棠花的钗子,素氣卻不失精緻,應是值點錢的物件。
兩件衫裙,一件是碧色窄衫和紅綠間裙和一件赤黃帔子,一件是鵝黃色上衣配藕荷色襦裙和淺碧色的帔子。皆是日常舊衣,穿洗痕迹明顯。
除此之外,便什麼都沒有了,一封書信也沒有。
看來,原主的身世一時間是很難搞清楚了。
不過,這些家當杜時笙還算滿意,好歹自己穿越一遭,不是孑然一身,窮的叮當響的。
杜時笙放好匣子,心下安生不少,看來,明日可以去坊市走一遭了,瞧瞧這大稷的人間煙火氣,也好為未來的生計做個打算。
第二日,幾人吃了一頓煎餅卷雞蛋,孫阿婆仍留小五兒在家中照顧。
杜時笙見小五兒還在讀書,自是不便擾他,便問他借了些書籍來看。
小五兒剛開蒙不久,皆是些《千字文》、《蒙求》一類的書籍,杜時笙不甚感興趣,看到一本《因緣和合》的書籍,有些好奇,便拿來看看。
這是一本佛教的入門書籍,原文是梵語,每一頁皆用簪花小楷在梵語的縫隙中寫了注解,可以說是一本手寫的翻譯版本。講的皆是些佛家因緣際會,和合而生的故事和道理。
杜時笙讀了一會兒,隻覺十分感歎。
她前世求過一支簽,當時青光頭皮的解簽大師看了看她的簽,看了看她,眼神空明地搖了搖頭。杜時笙不肯罷休,一定要刨根問底,大師笑了笑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一世的苦即是你下一世的樂,何苦糾結于生生死死,萬物生靈的造化,不在一世。”
然後,便不肯再回答她,去解别人的簽了。
杜時笙一直記着這句話,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斷地告訴自己,生生死死,看開即是。神明不渡衆生苦,但卻教會了衆生排解苦難和憂慮,既能安慰他人又能安慰自己,果真是千年時間雕琢而留下的人生哲學。
現下看,難道這便是自己的因緣際會?神明看在她虔誠的份上,又給她一次機會,替這個同名同姓不同時代的女孩過下半生?
“小五兒,這書是你的嗎?”看了好一會兒,杜時笙忽然覺得有些奇怪,這麼小的孩子怎會翻譯梵語。
小五兒擡起那張俊俏的小臉兒,做了個噤聲的姿勢,小聲說道:“是我阿娘的。”
杜時笙會意地點點頭,孫阿婆不叫他提起他的阿娘。
“你阿娘懂梵語嗎?”杜時笙又好奇道。
小五兒搖頭道:“不懂,阿娘說,這是她從一個心地極好的娘子處得來的,因為那個娘子,她和阿耶才有了我,讓我一定要替這位娘子保管好這本書。想來這必是本貴重的書吧。”
杜時笙點點頭,又看看那書中的簪花小楷,氣韻生動,隽秀大方,确是本好書。
杜時笙隻覺這書上的字看也看不夠,便将這本書放在枕邊,閑來無事,便拿來看看。
朦朦胧胧中,她隻覺自己似乎變作小孩兒的模樣,與一個瘦削的美人在陰冷的破敗的宮殿偏廈浣衣,她餓的抱着美人的大腿哭泣:“阿娘,阿蓉餓……”
娘親用臉貼着她的臉柔聲安慰:“不哭不哭,阿蓉最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