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日子每天都好似複制粘貼,查重率95%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不知不覺趙惟明已經上課一旬了,總算慢慢懂了趙夫子學堂制度。
趙夫子學堂采用升舍法分成兩個班,除了趙惟明所在的蒙學班,還有一個育才班。學生一般先進蒙學班,按學業成績升舍。
蒙學班一共十四人,但有三個不常來,一旬隻上五六天或者每日隻上半天,另外十一個看起來都是家裡想讓其走讀書這條路的。
這個班上大多為七到十一二歲的孩童,平時教學以趙惟明之前那些蒙學教材和《詩》《論語》為主。
在這個班學了三年以上的就開始接觸四書五經的其他幾本了,不過都以理解背誦為主。
此外學得便是作詩和寫大字,趙惟明練字還好,作詩确實還沒入門,光靠死記硬背韻腳平仄。
除此之外是育才班,大概有将近二十人。
這個班也分為三撥,“全職”讀書的、半工半讀的還有專精算學的。
全職讀書的都是四書五經已經打下基礎,大部分時間都在寫文章和作詩,早晚要高聲誦讀教材。
趙惟明最近每天早上到學堂都看見滿院子一片人在誦讀。邊背邊走動的是常态,還有邊背邊以頭撞樹的,雙眼呆滞的,蹦跶似僵屍的,還有個邊誦詩邊哭的。
他每每走過都屏氣息聲,讀書使人瘋狂啊。
不過半工半讀的到不這樣,他們本身所學和蒙學班差異不大,也很少寫文章作詩。
甚至這一夥人經常合着漫天閑聊摸魚,隻要沒太過分鬧到别的同窗,趙夫子也不大管。這一夥人多半家裡有些底氣,半工半讀就是家裡在給鋪路了。
育才班這兩撥人看似泾渭分明,實際這兩撥人其中一部分也在每旬隻開三天的算學班上合起來瘋狂卷。
算學班據說是向府城官學看齊的,趙夫子專門請縣學退下來的老教谕來上的課,還額外收取束脩。
據說府城官學除了有專門為科舉取士準備的廣文堂外,還有有算學、醫學、書學和畫學。
這可颠覆了趙惟明對古代私塾的想象,他還以外大家是萬般皆下品,惟有“儒學”高呢。不過來這裡幾十天,倒也發生不少颠覆他刻闆印象的事。
想想也是,古人活得早又不是沒腦子,悠久曆史讓大家不斷借鑒思考在揚棄中發展,智慧博大精深着呢。
哦,除了開班很科學外,趙夫子學堂時間安排也挺科學的。
學堂一天總分為六節課。按照現代的算法上課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八點到一點三節課,兩點到五點三節課。不過據說這是冬日的時間,清明後要加時長。
趙夫子交叉上課,兩個班都是三節。
三節又分為兩節公共課和一節單獨一對一考較。由于趙夫子永遠繃着一張臉眼神還銳利得很,這三節學生們那是一口氣都不敢松下去。
夫子給另一個班上課的時候自己班上是自習,可也不輕松。背書作詩練字,安排的明明白白。也幾乎沒人偷懶,“小班長”高澤方盯着呢。
學堂每逢十休一,不過逢十也是旬考的日子。
蒙學班的旬考安排在下午,主要還是考理解和背誦,學了一年以上的要求當天作詩。先過關就可提前放學。
“惟明?惟明?今天高大娘說飯後每人可領一份孛婁,走啊惟明發什麼呆啊!”
此時出聲的是班上陳小胖,趙惟明作為一個不大專注外界的人能知道那麼多全憑這位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