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設進士、明經科開始,科舉取士正式步入曆史舞台;
唐承随制,并且增設明法、明字、明算諸科。進士科主要考詩賦為主,還考時務策等。由地方舉送應試的“舉人”到中央進行考試,此時的“進士”,就是指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隻不過進士及第後想要做官,仍然需要參見吏部考選。
宋代王安石變法,廢除了除進士科以外諸科。在内容上增加了經義策論的考試,偶爾也兼考詩賦。但殿試合格後就可以做官,等于廢除了唐代的铨選制度。
明清科舉制度趨于完善,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但是在鄉試之前,還有“資格試”童試。童試通過能入官學稱之為“庠生”,俗稱秀才。此後依次通過每三年一次的秋闱(鄉試)、鄉試後第二年春天的春闱以及殿試,便可從田舍郎登上天子堂。1
而從五代末橫空殺出來,疑似穿越者的本朝太祖皇帝,愣是把曆朝曆代的科舉制度雜糅在一起,形成一套大乾自己的科舉制度。
大乾科舉分四科,進士科、明法科、明算科,額外還有武舉也可算在内。
盡管太祖皇帝一再大力發展其餘三科。但時代使然,進士科仍然成為主流。趙惟明他們附近幾個鎮上,連專教其他幾科的夫子都沒有。
而進士科分成四級,将明清童試中的院試單獨拿出來成一級:
第一級為童試,分為縣試和府試。每年二月在各縣進行縣試,縣試通過後四月進行府試。
縣試和院試考察内容皆出自四書五經,此外還需作詩兩首,考察較為基礎。兩場皆通過則獲得“童生”資格,排名靠前或經縣令推薦的童生可以進縣學或府學學習。
接下來的八月,童生們可以在府城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院試。通過院試可以成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秀才有廪生、增生和附生之分。廪生和增生直接獲得縣學、府學的入學資格,廪生還可以每月從縣裡領米糧。附生可以理解為交高費進官學念書的自費生。
秀才們每三年,都可以去戶籍所在地的省城參加八月份的解試。解試一共考四天,分四書五經、算經、大乾律法、時政要聞和詩賦五科。一旦通過便稱之為舉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之後會試、殿試大都同趙惟明記憶中明代科舉一緻,不再贅述。
大乾縣試不僅需要已有功名的五名生員結保,還需要五名同期考生結保。
此時就體現出來上私塾的好處了。早在去年年末,趙夫子就去信聯系了附近幾個鎮子上私塾先生還有過往已考取功名的學生,互換資源進行結保。
這樣一來,找生員結保倒還好些,由夫子牽線上門拜訪并且送禮即可,畢竟都是已經置換資源數次的熟人了,彼此之間信任度較高。
但是找同期學子卻更需要謹慎。因着大乾是采取連坐制度,一人出事則結保的五名學子成績全部作廢。
趙夫子的學堂今年隻有三名學子要下場應試,除了趙惟明外還有高澤方和一名嚴姓學子。
高澤方這些年來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趙惟明開始卷了之後,被迫跟着卷,這些年來黑眼圈就沒消下去過。
隻是去年家中出事守孝,沒能下場,如今趙夫子倒覺得他火候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