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王八,不知道他真搞王八啊!
趙惟明無語了。
這題出自《中庸》第二十六章。原句是:“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鼋鼍、蛟龍、魚鼈生焉,貨财殖焉。”
理解起來也不難,就是說水雖然現在隻有一勺,但若累積到無法測量時,鼋鼍、蛟龍、魚鼈便會在其中生長,财富也會在其中滋生。
如此顯而易見的大道理,但凡好好把題目寫成“一勺水及其不測”,也就是個稀松平常的題目。
趙惟明無語的是這位學政為了博眼球就單單放了個“鼈”上去。而且放在第一場第一題,很難不讓人覺得他對考生帶有滿滿惡意。
對學政的吐槽也不耽擱他一心二用提筆思考。在選題比較常見的情況下,難的便是如何脫穎而出。好歹讀了些書誰不會寫那些個套話?惟有立意高遠,再追求一些學政喜歡的優美流暢,才能搏一搏讓人眼前一亮的機會。
趙惟明思考片刻,決定從水之厚德切入,以君子應當效仿水做到持之以恒、厚德載物、正道守心作為三個分論點展開論述,最後回到君子德行這一個核心思想上總結升華。
以理解原句開篇,引出主題:“一勺之水,初無殊于凡物。及其彙聚成流,至于深不可測之境,則鼋鼍躍于其中,蛟龍舞于其下,魚鼈群生,貨财繁殖,此乃天地之奇功,亦水德之深厚所緻乎?”
第二段開始論證如何效仿水積學累功:“一曰,水之初形,雖僅一勺,然積微成著,彙少成多,此其所以能成其大也。夫人之初也,猶取水一勺,才智或有限,然能持之以恒,積學累功,方能展鴻業遠圖。”
承接君子以厚德載物:“二曰,水至深則生物衆,貨财殖。此乃水德之厚,能滋養萬物生生不息。人以厚德載人,以廣才濟世……”
随後寫:“水為物,清則明,濁則暗。人亦應清心寡欲,以明理義……”
整篇寫完後,趙惟明腦子裡再過了一遍這題的原文,回過味兒來覺得“正道守心”這個點不太行——“正道守心”倒是緊扣水了,沒能緊扣勺水及不測之時。
并且這樣寫實在過于平常,他敢打賭十個考生裡六個寫差不離的内容。畢竟關于“君子正道”,四書裡多的是。
他想了想,決定把這個改成“以順應變”:“勺水成淵,生其衆,殖其财,皆因其順應自然,随方就圓,無所不至。人亦應效水之德,以柔克剛,以順應變……”這樣寫起來似乎新穎一些。1
再次完成後趙惟明還是想改,總覺着哪哪兒都差點意思。可左思右想下,确實也沒有更好的點子了。眼見時間不等人,他隻好開始看下一題: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這題目正常得都不像是一個人出的。
哪怕是還沒穿越考科舉,身在現代的趙惟明也是對《論語子路》這一段耳熟能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将這一段的“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單獨拆出來,就是說禮樂教化不能興盛,則刑罰的執行便不能得當。
苦學十幾年的趙惟明又怎麼會不準備這一經典議題呢,他提筆開篇:“即刑罰所以失中,知禮樂不可廢也。蓋刑法系民甚重也,以禮樂廢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将原句倒過來闡述,不就是氣勢十足的破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