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夫子賜名”
“請夫子賜字”眼前心中兩道聲音交疊,恍惚間他還以為是他跪在趙敏跟前,聽他敬愛的恩師潺潺叮囑。
一轉眼自個兒都成了“小趙夫子”,擁有一群伶俐又純善的學生。
夫妻二人對視一眼,甯不屈笑道:“你才九歲,前程似錦,我們沒什麼好給你的。不若這一路看看山高水長,聽聽鳥鳴春澗,入女學前,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去過自己主宰的人生罷。”
趙惟明跟着自家娘子的話點頭,隻要能走出去便是重生,他們不必對這個鳳凰般的女孩加注太多己見。
眼前小姑娘深深地看了兩位夫子一眼,跟着鄢助教離開了。此後她将離别故土十餘年,再回來時,早已是大權在握他人不敢直視的存在。
送走了第一個弟子,趙惟明覺得,剩下的學童們也該有明确的安排了。
學堂已經開辦兩年多,趁着這會兒日頭暖和,他得去跟學生家長挨個談談生童們未來職業規劃這件事。
也就是說,他打算給自己班上學生“分流”了,按照有沒有走科舉的天賦和能力,兩個班再對半分成四類。
科訓班都是群讀了快十年的少年,無論是自己還是家裡都是準備一頭往科舉深淵裡紮的。
趙惟明打算将火候差不多的兩個摘出來,讓他們明年下場試試。能不能上榜倒是其次,這二人天賦努力皆不缺。他打算待他們有些科考經驗後,明年将他們送去考一考各大書院。待在瑪瑙鎮始終教育資源稀缺,能托舉出小縣城的,盡量全都送出去。
除了他倆,剩下的五個,着實悟性不夠,很難送去教育資源更好的地方。但科舉一途并非隻看天賦,何況也不是所有人都奔着金榜題名去的。
他們這種小地方,出個秀才已經足風光,能有個童生功名,也可以謀求到體面的活計了,這才是多數人家供讀書人的切實想法。
因此他以教出來秀才為中級目标,趙惟明決定對這群人開展應試教育。除了身體鍛煉和品德課程,其餘什麼陶冶情操的童試用不着的東西全舍了,未來兩三年将是“填鴨式教育+刷題”結合進行,争取把這一批全都帶出來。
他從今年起就和甯不屈一塊兒合寫了一本童試題集,裡頭諸多安慶府童試真題都是根據甯娘回憶寫成,其餘是他将四書五經中最容易出題的部分全摘下來做成的題冊。
五個學生自明年起至少每天練一題,練完改,改完背,詩也同樣如此。一旬一真題模拟考、一月一号房模拟考,他就不信憑借現代社會那麼多教育專家研究出的應試打法,拿到古代考不過一個縣試府試?
當然,純靠刷題背題也有風險,他曾經不也碰到過偏到姥姥家的匿字時文麼?這兩年還聽說有縣令會從大乾之前各史書中出題,去年隔壁府就有從《左傳》中出題的。
為此,他們花了大力氣充盈了學堂的小書房,裡頭不少書都是趙惟明借來後找學堂裡家境不寬裕的幾個寫的手抄本。
不過有些書人家鄉紳隻說了給他,他也不好直接給學生們傳閱,隻好出主意讓他們自個兒上門求,這也是一種鍛煉嘛!
他們已經比他幸運多了,學堂裡已經有許多注解書籍,都是靠他程門立雪的功夫一本一本求回來的。
小學班同樣如此,因着都是群七到十歲的孩童,他們的職業規劃要更為科學長遠。這十幾個小孩便要分為能科舉的和不想且沒天賦科舉的;
能走青雲路的諸如高禮望、陳天佑之流,他準備繼續用鄉間掃盲班及他們家族支持下給他們造勢,争取在科考之前便能因為名聲被各書院或者有底蘊的族學收去念書。
其餘兩三個看着也是能努把力沖一沖秀才的,也是走前面的路子,先讓他們過童試,後送去各書院、族學的自主招生;
不過剩下七八個,教了兩年确實悟性不怎麼樣。當夫子當久了也不得不承認不是所有學生都教得出來的。
比如小學班有個餘橋生,上課坐第一排,互動最積極天天仰頭沖他笑,一考試永遠是倒數一二。
問他聽懂了嗎,說是都懂了,問會做題嗎,就難以下筆了。回頭一問他爹娘,這孩子居然還每天回去挑燈夜戰呐。
他也二丈和尚摸不着頭腦,試過好些方法都不奏效,隻得心裡默默把那幾個孩子劃入職業教育路線。
三百六十行,哪行不出狀元?他沒覺得給學生們劃分職業教育的貶低,這幾個孩子隻是念不下去所謂聖賢書,沒準兒天賦點在别的地方呢?
因此這幾個分流的他也跟家長溝通好了,再讀一年半,等明年一過,他聯系了包括鄢助教、陳文元家染坊以及賈木匠工坊三處,給這群小孩三個實習地任選實習一年。
最後能留下自然皆大歡喜,不能留下來的或者家裡有别的安排的,到那時再尋出路就是了。還是瓦片說的那句大實話,能認字會算術,但凡勤快點,還能餓死自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