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折得一枝春(科舉) > 第74章 第一次考鄉試

第74章 第一次考鄉試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府城繁華,加之這幾年建元帝對科舉的重視,年年科舉人數都在穩定增長。安慶便衍生出來一個特殊的職業:陪考人。

今年年初時,盡管王福安表示他兒子都可以來跟着陪考了,但他總不好再讓族裡千裡迢迢給他送個人兒過來,是以這回趙惟明下場特地挑選了倆陪考人一同上路去省城趕考。

這時他第一次來到省城,也是第一次參加鄉試,體驗感卻比以往幾次應試都要好些。

尤其是見着了高澤方以後,兩人他鄉遇故友,盡管是早早約好了的,但真見着了還是親近得很。

高澤方将蓄了好些年精心打理的胡須給剃了,更顯得道貌長軀、光彩如華月升岫,見了自個兒師弟走過來拍拍他肩:“安之,過了龍門還沒來得及轉轉吧,我來帶你走走。”

大乾解試每場分四場,第一場就考經義。最重要的一場放在了第一天,上頭官員也會擔憂應試者過于緊張,讓他們過了龍門驗明身份後,還給了一個時辰的休息緩沖時間。

高澤方自十六歲考中秀才起,心無旁骛地考到如今三十二歲,這回已經是第五次下場了,對這裡極其熟悉。

安省貢院在南面城門附近,門前懸有“天開文由江運”巨匾,字皆徑丈。

左右各有一巨桅,今日桅升一旗,左面騰蛟,右面起鳳。

往内走有三重門,一重門是“外簾”,除了有個衡鑒樓供考官們辦公外,其餘地帶考生皆可擇廊休息。

進了第二重門就能看見明遠樓。明遠樓并不是單獨的一棟建築,其中間是甬道,左右則是号舍,繞着明遠樓分四個角,共有号舍四千餘間。

再往内走就是彌封、謄錄、對讀、供給等活動的“清白堂”,以及監臨、主考、提調、監試等各官住院。這地兒一直有重兵把手他們靠近不了,也沒人想瓜田李下。

兩人走走停停,說些家鄉過往趣事,誰都默契地沒提鄉試。

等着坐到了号舍中,趙惟明才久違的感到一絲緊張,他太久沒考試了啊。

好在如今的号舍可謂是今非昔比,建元帝最初名聲好轉就是得了寒門學子的心,如今登上帝位更沒忘了拉一把這群苦哈哈的讀書人。

當年考上副榜獎勵布匹的福利還在不說,更是接連頒布了不少政令利好各個考生,重修号舍環境就是其中一條。

如今的号舍比以往寬敞了三分之一,桌台更廣且能調節高度,他的腿終于能放直了。到了晚上也不用睡在這兒遭罪,每場考完後皆可回去休息,待兩日後再來進行下一場。

拿到試卷瞧見第一題,他便笑了,有些無奈。

第一題要求作經義一篇,限五百字。題目是簡單的四個字羅列:止而後得。

這段出自《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一段耳熟能詳,隻要是念過幾年書的學童都能讀懂其意思,但凡是預備着考科舉的也都背過。

趙惟明笑的是,雖然這是道學子們再熟悉不過的截搭題,可放在鄉試裡,越是常規就越是難出彩。

畢竟這是一千餘人中隻取五十個的考試,要脫穎而出又要于平淡中見真章,可謂是難如登天。

提筆屏息凝神半晌,他終于寫下破題:

《禮》推止至至善之由,不外真知而得之。夫學知所止,天下之真知也,而定靜安慮因之,此至善之所由得與?則亦求端于知而已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推知由确定目标到達到“至善”之境的原因,無非是通過真正的“知道”。

而如何能得到真知,要在有目标後志向堅定、鎮靜不燥、心智安定及思慮周詳,不斷地求知。

求知是件玄而又玄的東西,十幾歲的他在書本中埋頭求,以為自己背了用了就是悟了,能将聖人原義及曆代各個大儒的注解講得頭頭是道就是精進了。

那會兒其實嘴上不說,心底裡也有幾分驕矜,覺得自己是個考科舉的人傑。

然而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甚至于聖人勸誡的第一步他都沒做到,他沒有個真正想要的目标,所追求的完全就是功利的、随大流的“出人頭地”而已。

以至于十五歲的他似乎完全想不到,自己會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了十幾年才走到鄉試的考場上來。

如今三十一歲的他,做到了嗎?他拷問自己,好像有罷。

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檢視過往,真正的天才好像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而他懵懵懂懂念書,為了謀生開學堂,在教書的路上走了十年,讀完一屋子書,寫下車載鬥量的文字,送出去幾十個學生,用了很多歲月才搞明白,他喜歡教書。

是以他寫下:

由是知之所在,志亦趨焉。以精而擇者,将以一而守也,而定固因于知矣。

志之所至,心與俱焉。有生而虛者,将無欲而靜也,而靜又因于定矣。

他喜歡教書,喜歡看少年少女們朝氣蓬勃的臉,願意為它付出時間付出精力。曾經那些功利之心,不管是為了自己建功立業還是為了家裡妹妹,都好像淡了。

如果能在修身持家的基礎上,做一份心向往之的事業,何樂而不為呢?

寫到這裡這篇時文已經是為他自己所作,筆下句句皆來自過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