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生的概念。
關于養生之道,中醫有悠久的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最早也是最經典的醫學著作《黃帝内經》就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以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又稱攝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長;養,即保養、補養、攝養。養生就是調攝生命、保持健康以達到長壽。養生的核心是要"調和陰陽"。
(二)中醫養生之道的特點。
1、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
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這是自然規律。中醫養生應順應規律,追求長壽但不追求長生不老。
2、強調精神方面的養生。
中醫認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調養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是中醫養生遵循的原則之一。《黃帝内經》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别、年齡、經曆、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人們應善于自我心理調攝,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3、主張房事有度。
中醫認為性生活是先天賦予人類的本能,是種族延續所必須的。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個人健康,對民族的繁衍、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但不主張縱欲,認為房事過度傷腎耗精。
4、"形勞而不倦"的鍛煉身體方法。
形體的鍛可使氣血流暢,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髒腑功能健壯。以"動"及"靜",即通過形體鍛煉來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運動量要适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要超強度鍛煉,老人的鍛煉尤不宜過力。
5、防止外邪侵害。
所謂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其他外傷因素等。驅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養生的目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于養生的整個過程中。
(三)中醫養生防病觀。
1、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
2、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治病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3、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卧早起,廣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無厭于日";秋天"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4、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
清人有"六養"、"四少"的養生大旨。
"六養":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繹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
"四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所謂"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四)中醫養生方。
1.四時(四季)養生。
春季(春生),萬物複蘇,生機勃勃。養生者早睡早起,培養春天的生氣。
鍛煉者适宜練動作較少的氣功等。
這時期的進補宜溫,有利于扶助正氣,如麥、豉、棗、橘、花生等,不宜食生冷粘雜之物,以免損傷脾胃。
夏季(夏長),養生者應繼續保持早睡早起,夏季睡眠不足,應以午睡、小憩補之。精神情緒上切戒急躁。神情愉快,意氣舒暢,人體腠理才能宜通。鍛煉時以體膚出汗為宜。此時應進食益氣生津、清暑解熱之品,如綠豆湯或綠豆粳米粥,也可經常喝一些綠茶、菊花茶等。以消陽補陰,符合夏季"養長"的道理。
秋季(秋收),養生者思想意識要清靜、安甯,最好在天微明時起身、活動、健身,鍛煉效果甚佳。秋季要少用椒、蔥、蒜、姜等辛辣之品,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食物。
冬季(冬藏)萬物生機潛伏,此季節正是人體"養藏"最好時刻。俗說:"冬季進補",也是這個道理。谷、羊、鼈、龜、藕、木耳等,皆為有益的滋補食品。冬季活動鍛煉,不宜起得太早,最好等待日出以後,應選擇活動量較大的動作,體出微汗最宜,以達避寒取暖,精、氣、神内收。
2.一天中養生也分最佳時期:
早晨養生最佳時段為上午5~9時,在鏡前做梳頭功100~200下,再慢慢喝一杯約300~500毫升溫水,并在寬敞空間活動筋骨30~60分鐘。
白天養生最佳時段為上午9時~下午5時,建議上樓多爬樓梯,下樓坐電梯,午休時安安靜靜坐下10分鐘勝過午睡30分鐘,抽空擡腿10分鐘,放松心情消水腫。
晚間養生最佳時段為下午5~9時,可做泡澡的動作,因泡澡具熱敷兼放松效果,醫師也建議,泡湯宜分次浸泡,使體内的代謝廢物排出。若在泡澡中加入些藥浴,也可利用藥浴達到活絡筋骨、美白瘦身效用。
睡前養生最佳時段為下午9~11時,可靜坐10分鐘,再伸伸懶腰後就寝,或者也可在睡前小酌一杯白酒,具助眠強心效用。
(五)情志調攝養生。
七情六欲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髒腑機能狀态,從而導緻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1、清靜養神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内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甯靜的狀态,做到摒除雜念,内無所蓄,外無所逐。
清靜養神的方法:主張專心緻志、精神靜谧,"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