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夜北“秘密”進入朝鮮半島後僅半個月,正在南方實地考察的時任華夏聯邦副總統的柳餘缺,就收到了這樣一封情報:
“西北及華中甘、陝、鄂、徽、貴等五省山區均有零星有組織異動,請務必重視。”
這封平平無奇的情報,來源于複興黨内的“保衛科”。保衛科是複興黨内專門情報機構,最初是在幾名元老的主持下建立的,在接受沈夜北方面的資金支持後又吸收了沈夜北的建議和人員推薦,在組織架構、工作開展上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今可謂聯邦境内的行業頂級了。不過,柳餘缺很了解保衛科嚴謹和注重細節的行事風格,像這樣語焉不詳、模棱兩可的情報,顯然其最初來源絕非保衛科。
那麼,答案就隻有一個了。
“沈夜北,你小子……”柳餘缺給自己點燃一支煙,随手将寫有情報的紙條燒掉。火光之間,他自嘲似的搖了搖頭,有些感慨:“多大的人了,還跟老子鬧别扭。”
與此同時,京都家中的高歡也收到了一封電報。看過電報的高歡也同樣搖了搖頭,笑了聲,并且說了這樣一句話:
“曆史規律,是你能阻擋得了的麼?”
——————————
這一年的十一月底至次年四月初,東瀛關原軍和華夏駐軍在新津爆發了第一次長達四月有餘的戰争。
起因很簡單。冬天的朝鮮半島冷的要命,夜裡十幾個凍得睡不着的東瀛兵晃晃悠悠從營房裡出來,打算買些烈酒暖身;可誰知這幾個倒黴蛋兒好死不死的“晃悠”進了相隔隻有半裡地的華夏駐軍基地——
“砰!”
簡簡單單的一聲槍響,普普通通的一條人命。眼見着同伴慘死的東瀛兵當即就紅了眼,兩方随即發生械鬥。偏偏這幫子東瀛兵甯死不退不算,還把其他關原軍也給叫了來,小範圍械鬥迅速演變成兩方駐軍之間的武鬥!
許多兩國之間的大戰、甚至世界範圍内的全面戰争,往往就是因為一兩起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沖突發生第四天,還在和華夏聯邦外事部談判的東瀛外務省,忽然毫無預兆地向華夏宣戰——
東瀛,名義上實行君主立憲制,骨子裡終究還是個“古代國家”。這場戰争毫無疑問就是天皇拍的闆兒。至于國會……那是什麼?擦腚的紙嗎?
兩國戰場定在朝鮮。開戰之前,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相信,剛剛結束帝制、千瘡百孔的華夏聯邦能和跻身世界強國的東瀛扶桑帝國相抗衡。可僅僅打了一個月,東瀛就見識到了華夏新軍的厲害:
在真實的曆史中,此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然而在這個“平行宇宙”裡,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資本主義第一次經濟危機也已平息,各國都想休養生息,實在是沒有什麼發動世界級别大戰的餘地了。這種情況下,東瀛作為列強之一,老百姓雖然不像西人那樣擁有選舉權,但起碼也不想為戰争陪葬;此種情形下,就算天皇一意孤行想發動戰争,臣民們終究不會買賬。
可是華夏就不同了。
此時此刻的華夏,是個落後得大多數人連溫飽尚不可得的窮國,但得益于過去六十幾年的大興洋務,基本的工業基礎倒是陸陸續續建起來了,相比真實曆史中同時代确實好上不少。既有工業基礎,國民又窮得叮當三響,窮人通常除了一條命便一無所有,打起仗來自然是命也不要了的,和“想過好小日子”的東瀛人比起來,就仿佛戰國末期的秦國人對六國人一樣。
如果隻是上面這些因素倒也罷了。關鍵是,一群不要命、且有大洋國新式裝備加持的華夏人,對上一群很惜命、使用本國武器裝備的東瀛人,在朝鮮半島這個地理位置極其特殊的、背靠廣袤的一千多萬平方公裡的華夏本土的“半島”上開戰、且此時國際社會上沒有任何一個主流國家願意支持剛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東瀛之情況下,戰争的結果,似乎從開戰那一天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