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姬穩
此時,我正坐在府裡勤奮地工作,批閱着政史司送來的一沓沓的公文。
此刻,我正在思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内容是貨币的制式、金屬含量和發行量與币值及流通穩定性的關系。
事情是這樣的(下面的話我化用了一部分沈昭的上書來着)。
衆所周知,沈昭先生十分擅長親力親為與發現問題,前幾日他在研究涼州經濟發展狀況時發現,涼州這幾個月的人均收入增速比之前要慢了不少。
明明這段時間對北有互市,對南有徐涼壹路,對西還有律法支持,怎麼發展還放緩了呢?
沈昭表示,他百思不得其解,多次推算也得不出結論,甚至為此組織了好幾場會議。
會議自然是召開了,大家各抒己見了,現場讨論十分激烈又專業得令人心安,一如大周過去的風格。
但我之所以會拿出來說,是因為問題沒有結果。
會議上,民部說是賄賂勾結現象嚴重,刑部說是律令法典不完善,工部說是交通依舊不便,基礎設施欠缺,禮部說是禮儀教化尚未深入人心…
反正吵了半天也沒個結果。
然後,大家決定把問題拋給沈昭,沈昭說我才是太守,這種大事還是要交給我定奪……
然後他們就把大堆大堆引經據典,結合史論的簡牍紙送到了我這裡。
他們說讓我研究研究。
好吧,雖說我覺得我也不會有什麼辦法,但這可是關系涼州民生的重大問題啊!
我可不能不管!
于是我抖擻精神,鄭重地翻開第一頁。
“ ‘雲:昔三後之純粹兮……’ …周起于粟谷,興于岐山…自文武存八百餘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井田,千人勞于田畝…遵禮守節,不饑不寒,天下樂康…後秦起,行術法之道…民怨…”
我再次确認了一下我看的東西。
…不是說涼州的經濟發展問題的麼?我沒讓他們講曆史吧?怎麼回事?
我懷着一肚子疑惑讀了下去。
終于,經過漫長的閱讀,我在最後一行看到了幾個字:
“故,守祖法,作井田。”
…………
“恢複井田制”這麼簡單的五個字你是怎麼寫這麼長的! 而且連我都知道這方法沒什麼可行性吧!
我不滿地眯起眼睛,瞅了一眼上書人的名字——他浪費了我寶貴的一刻鐘。
中行季衡。
……
好吧。我就該想到的。
204.姬穩
我決定先不理中行,繼續看其他官員的意見。
但問題是,他們寫的東西不比中行的好懂。
這個不好懂,不隻是各種典籍古文的引用和行文方式(這種東西對我來說早就不是問題了),更在于他們的專業術語和對涼州各地文獻的引用——後者基本都夾雜着各種異體字、俗語和私造字。
除了專門研究這些的專家,誰能看明白啊!
但我能怎麼樣呢,我可是太守啊…所以我隻能一邊去藏書閣翻資料,一邊在心裡哭。
算了算了,這至少說明我大周官員的素質都挺高的,很有能力…我努力在比我還高的參考資料裡安慰自己。
一周後,看着上面大段大段的語古文,扣着裡面一把一把的生詞怪字,我最終放棄了思考。
這些玩意兒組成的東西真能表出一個邏輯完整的觀點嘛?!
算了,我放棄,效率太低了,還是别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