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等你回家 > 第60章 金無足赤

第60章 金無足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白胡子意猶未盡地講:

“再一個,元曲的韻腳稠密,甚至有的句句都押韻。其實,說白了,也就類似現在的順口溜。而宋詞卻不同,因為是嚴格的格律體,斷句,必然有平仄變換,絕對不會出現句句押韻的格式。

另有一個重要區别,就是宋詞格式雖然有變體,但在每個體式中,限定都是死的,字數不能改變的;元曲卻不同,可以随便地加上很多襯字、虛字,讓句式拉長,更符合演唱。也就是說,唱的時候,怎麼舒服怎麼來。

演唱的内容,就更具有時代特征了。

因為,全是大白話,很少用典。元曲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懂,看戲的老百姓文化程度都不高,而蒙古統治者也是文化素質不高的一群人。寫得高深了,别人看不懂,看不懂就沒人打賞。

所以,元曲實際上是市場倒逼的産物。

更有意思的是,元曲不但文字淺白,内容也必須直白。

而這種文字和内容都淺白,加上高層對意識形态沒有監管意識,也可以說,我們蒙古人心胸本就寬廣,對于漢人的辱罵,根本不在意。

于是乎,就導緻元曲,呈現出一種既俗氣又潑辣的特色。這就讓編曲的唱戲的,什麼都敢說,什麼也敢唱。

比如,有的歌姬唱的《醉太平.堂堂大元》: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這就是指着統治者鼻子在罵了,元劇散曲的潑辣勁可見一斑。

除了這種批判社會的作品,更多的是流俗,類似于前些年的東北二人轉,在社會底層演出,打着‘色’的擦邊球。

其實,那時候的歌姬可不簡單,她們的演唱大都是‘現挂’,類似于台灣的機智歌王---張帝。

比方,明朝戲曲家馮夢龍記載過元朝京城名妓王巧兒的一次演出----

下邊聽曲的男子為難台上的王巧兒:‘巧兒呀,昨天晚上,我一夜未眠……”

王巧兒裝作不知地問道:‘為什麼呀!”

那人又說:‘有一對貓兒,哎呀,吱哇亂叫了一晚上……’

巧兒更加神奇地歪着腦袋問:‘為什麼呀!’

那人佯作生氣地說:‘你十萬個為什麼!?我就是問你,它倆為什麼叫?!’

這一題,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地難,難就難在----它的答案是任何女子都講不出口的!

王巧兒想了一會兒,随即不緊不慢地唱道:

[歌曲]‘繡房中忽聽得貓兒叫。高一聲,低一聲,(叫上)幾百遭(幾百遭)。一個是不肯,一個是非得要!’

觀衆也是----看熱鬧的不嫌事兒大;耍笑起女人來,總覺得話不夠騷!于是乎,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語地不停地追問:

‘那個為何不肯?!’

‘關鍵是,另一個為什麼非得要!?’

司鼓也好像替着巧兒着急,小鼓是敲打得飛快,可就是不見巧兒出聲。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