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了飯,任飄飄跟王奕博搞他倆的直播去了,留下師父和白胡子老頭繼續他們的話題。
什麼話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雅與俗。
起初,這蒙古白胡子是說自己不懂漢文化;今晚,他卻句句講的都是詩詞歌賦。看來,原先他是謙虛了。
不過,詩詞歌賦又是淳于溷的強項,所以,兩位老人也是越拉活,越熱切。
隻聽白胡子又道:“元曲是什麼?所謂的‘元曲’,其實就是,我們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的文學。
這個‘曲’,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同,實際上是指‘戲曲’。王國維寫過一本《中國戲曲史》的書,講的就是元代戲曲。
但是,現代人一提及元曲,立刻想到了什麼?”
淳于溷接話說:“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白胡子道:“對了,就是馬緻遠的那首《天淨沙.秋思》。如此,人們就産生了疑問,這不,‘元曲’與‘宋詞’沒什麼區别嗎?
其實,元曲分‘散曲’和‘雜劇’。
至于‘雜劇’,和詩詞沒有什麼可比性,不會讓人混淆。但是說起‘散曲’,‘雜劇’又繞不過去。
因為,這雜劇是散曲産生的基礎。
雜劇的發展曆史并不長,大概起源于唐朝時的‘參軍戲’。這種形式類似于如今的單口相聲,一個人,一套詞,定個調,屬于一種說唱模式,講起來比如今的脫口秀,顯得更有意思些。而那些定好了宮調的唱詞,同行拿到手上,也就知道如何演唱,這就為行業的标準化做好了準備。到了金代,這種模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叫做‘諸宮調’。
為什麼叫‘諸宮調’?
它也是一種‘說唱文學’,是從變文和教坊大曲、雜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集若幹套不同宮調的曲子輪遞歌唱而得名。
一個人在說唱的時候,要進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唱詞,即進入各種不同的宮調詞。不同的人物或叙述,會用不同的宮調,連起來,就是一整套表演。
金滅亡之後,元朝和南宋對峙的四十多年中,這段時期的文學形式,可以說是宋的,也可以說是元的。此時,雜劇就出現了多人表演模式,越來越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戲劇形式了。
在元統治的北方,這種形式就叫北曲;南宋的戲曲發展晚一些,被稱為南戲。
老一個人站着說唱多沒意思啊,于是,就有很多演員參與進來,化妝、搭台子,進入角色開始扮演了。而音樂也從‘諸宮調’形式發展成為‘曲牌’。
這也是‘戲曲’二字的由來。
而我們所謂之‘元曲’主要就是指從‘諸宮調’發展起來的戲曲。正是戲曲的空前發展,為散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戲曲的發展,就不會出現散曲。今人編寫的《全元曲》,第一部分就是元雜劇[北曲],第二部分是南戲,第三部分才是散曲。”
淳于溷問:“那麼,為什麼,戲曲會在不懂漢文化的蒙元王朝中興盛起來了呢?”
白胡子道:“這就牽扯到中國文化的‘雅’與‘俗’問題。
南宋末年,随着宋詞的雅化,創作活力逐漸枯竭。但是民間的創作熱情,從來不會因為某種文學形式的瀕臨死亡而停留,而會在某種形式立不起來的時候,迅速湧入其他創作形式,進行纾解和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