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英國公府上,司空李績大人自然是沒有生病的,不但沒有生病,反而還興緻勃勃在一堆書卷圍繞的中間東看看西看看,然後把自己看好的東西做标記或者謄抄在面前的長卷上,再仔細看,長卷上寫着《唐本草》的名字,李績像是在編寫一部醫書。
李績雖然以戰功卓著聞名于世,還是武廟十哲之一,其實李績還兼通醫學,曾主持編撰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醫典,就是現在他手中的《唐本草》。
李績似乎完全不把眼下朝堂鬧得沸沸揚揚的廢後風波放在心上,不管是對長孫無忌還是皇帝李治,李績大人總能清者自清,事不關己,然後忙自己的事,所以他總不參與監國大人的密議,褚遂良對他多有微詞也是這個原因,現在李績對皇帝還是給面子的,會找一個自己生病的借口,生病寫醫書,也說得過去。
倒是李績的婦人滿臉憂愁的坐在悠然自得的李績大人不遠處,她也看着自己的丈夫無可奈何。
李績的婦人道:“大人,你明知道現在朝堂最重要的事就是皇後娘娘的廢立之事,這麼大的風波甚至百姓坊間都在讨論之中,怎麼偏偏大人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要知道大人可是位居中樞七相之一,别人求都求不來的資格,大人怎麼可以連皇上紫宸殿的密議都借病不去參加呢?”
李績道:“皇上廢後之舉看似是在商議廢後,其實是在意圖收回長孫監國手中的權力,皇相之争,這件事本就于我無關,我又何必淌這攤渾水,倒不如躲遠一點,清閑又安全。”
李績夫人道:“這也是妾身不懂大人的地方,且不說大人身為朝堂中樞七相之一,還是先帝臨終三位顧命大臣之一,按理來說應該和長孫監國心心相系才對,大人卻總不喜歡和長孫監國為伍,難道大人是認為長孫監國一直以來做的是錯的嗎?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
李績雖然是太宗皇帝為李治準備的三位顧命大臣之一,并且在李治即位後對李績也是委以重用,但他在諸多事宜上的置身事外也是有目共睹的,這不隻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李績夫人的疑惑。
李績聽了夫人的話暫且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願與長孫監國為伍?李績感慨道:“這世間的事哪有那麼多對錯,有些事又怎麼能用簡單的對錯來衡量?有的隻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就像長孫無忌這些年做的事,誰能說是對或者錯呢?大家都是局中人,當局者迷,即使是長孫無忌自己恐怕也難以說清,我自然也難以說清,既然如此,我又哪來的資格說長孫無忌做的對與錯?所謂不願為伍一說又從何而來?道不同倒是可說。”
李績夫人被自家丈夫一番話說的迷糊道:“大人,怎麼會沒有對與錯呢?若是沒有對錯之說事情該怎麼得到解決呢?就像是皇上想要廢後之事,如若王皇後無錯,皇上想要廢後也是無從談起,長孫監國自然不許,這不就是結果嗎?總不能事情一直擺在眼前不解決吧?”
李績道:“權力之争的确沒有對錯之分,人有好壞,事有對錯,權力卻沒有,因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王就是對,寇就是錯,可是皇相之争誰勝誰負誰能知道呢?”
李績夫人疑惑道:“既然早知有今日,先帝當初又何必诏命長孫無忌為監國呢?”
李績道:“如果有萬全之策,誰又會選擇多此一舉?所以我才說沒有對錯,隻有一時的權宜之計。在先帝駕崩之時,當今皇上尚顯稚嫩,再加上皇上的天賦的确差了些,所以先帝為了皇上能坐穩皇位也就為其準備了顧命大臣來保駕護航,在這當時就是先帝迫不得已的選擇,就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也就有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我三人,也正得益于此皇上才能安然渡過幾年前的宗室之争。”
夫人知道李績說的是當初的高陽公主和荊王李元景之事,于是道:“大人,這不是很好嗎?這說明你們作為顧命大臣名副其實。”
李績搖頭道:“非也,君臣之道就像這天下的陰陽之道,核心在于平衡,宗室和朝臣也應該平衡才對,現在卻成了長孫無忌的一家獨大,這就是失衡。”
夫人道:“大人所言妾身不敢苟同,長孫監國身為皇上之舅,為皇上拳拳之心也是日月可鑒,難道皇上對此還能視若無睹嗎?那皇上不成了無視忠良嗎?”
李績道:“這就是君臣關系。君臣關系即微妙且複雜,卻又不可言說,所以才說伴君如伴虎,夫人說監國對皇上有拳拳之心,可是這種話監國可以對皇上言說嗎?就算說了皇上會信嗎?宗室對皇上來說尚且是外人,更何況監國之外戚呢?皇位就像一座寶山,皇上需要提防任何想要竊取東西的人,誰都不可信,這就是皇上自稱寡人的由來。而君權和相權之争更是由來已久,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所以君重相輕、君主相輔才是道理,相重君輕則易皇權旁落,此為權相,眼下長孫無忌頗有群臣之首的地位,遍觀朝堂,也難有可與之抗衡者,反而多唯他馬首是瞻,這種情況下即使長孫無忌什麼都不做都會是皇上的眼中釘,就像是先帝做天策上将時之于隐太子李建成,存在就是一種威脅。”
夫人喃喃道:“功高震主?”
李績道:“是啊,功高震主,可這功不就是皇上給的嗎?不然功從何來?結果卻會成為自己的吹命符,難解,難解啊。”
夫人道:“可是大人,長孫監國難道不知道自己會功高震主嗎?”
李績道:“長孫無忌老謀深算,自然是知道的,這就需要說到顧命大臣三人的不同。長孫無忌是三顧命之首,也最得先帝信任,因為二人年少相識,起于微末之間,先帝更是娶了長孫無忌的妹妹為皇後,所以先帝和長孫無忌與其說是君臣不如說是情如兄弟,是比先帝親兄弟還至親至信之人,很多人不知道在當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之後長孫無忌希望的即位之人是魏王李泰,而不是皇上,但就是因為先帝的原因,先帝希望當今聖上即位,長孫無忌也就毫不猶豫的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是雙方之間的彼此信任,雖然魏王李泰和皇上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明眼之人都能看出魏王比皇上更優秀,更适合皇位,可是既然先帝做出了決定,長孫無忌都會無條件支持,包括先帝駕崩前的囑托,長孫無忌都會竭盡全力的做到,既然讓他監國,他就會不容許皇上犯一點錯誤。”
夫人問道:“長孫監國這是為何?”
李績道:“我想長孫無忌現在的角色不隻是皇上的臣子,還代替了曾經先帝的角色,他想要教導。”
夫人道:“這是什麼意思?”
李績道:“先帝知道皇上不是一個合适的皇帝的人選,所以一直在帝範教子,而在先帝駕崩後,教導皇上也就成了長孫無忌的事,也許長孫大人也是在“望子成龍”,希望皇上能夠做一位優秀的皇上。”
夫人道:“什麼是優秀?”
李績道:“我也不知在長孫無忌眼中皇上如何為優秀,或許是類似魏王李泰那種?也有可能是像先帝那樣。”
夫人驚訝道:“長孫監國想要把皇上教導成曾經魏王的模樣?隻因為,因為監國大人認為魏王是更适合皇位的人選?監國大人把皇上當成了曾經的魏王?或者長孫監國認為皇上有機會成為先帝那樣的賢君?”
李績道:“教導輔助皇上是先帝的遺命,也就成了長孫無忌的執念,是他對先帝的承諾,他會堅定的這麼做,哪怕有時候會和皇上産生分歧,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長孫無忌才會關心則亂,忽視了自己功高蓋主的隐患,他卻不知道有些事他越想抓緊反而越會被排斥,實際上從皇上想要對高句麗一戰開始,那就是皇上對長孫無忌的反抗,長孫無忌卻一直想壓制皇上的反抗,這那裡是能壓制的住的呢?所以皇上哪怕在朝堂無将可用,也要賭上顔面殿外點将不惜用蘇定方一戰,好歹蘇定方雖然聲名不顯,卻是個有能力的将領,沒有辜負皇上對他的重用,然後就是對突厥一戰,再到武昭儀上位武賢妃,還有現在的廢後之舉,這都是皇上對長孫無忌的反抗,長孫無忌應該能認識到自己對皇上的教導要失敗了,因為這已經偏離了長孫無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