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98章 賢妃娘娘私情省親 武氏母女雙管齊下

第198章 賢妃娘娘私情省親 武氏母女雙管齊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沒有鬼敲門,還在“府中對”的英國公夫婦沒想到自己這才說到武賢妃,然後武賢妃就到了自己的府上,難道真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或者隔牆有耳不成?李績夫人都開始疑神疑鬼的懷疑自己。

英國公李績雖然對于武賢妃的拜訪也有些意外,但還是臨危不亂,叫醒自己還在呆愣的婦人:武賢妃娘娘來國公府串門,作為主人的國公夫婦出于禮節是需要一起到大門外迎接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隻有府中的管家進來上報的原因。

在李績的提醒下夫人也是反應過來,現在不是發呆的時候,沒有把賢妃娘娘晾在大門口的道理,所以夫婦二人就聯袂出去迎接。

國公府外,并沒有想象中賢妃娘娘出行的聲勢浩大,甚至都沒有幾個人,隻是一輛馬車,另外隻有幾個随侍宮婢,可以看出賢妃娘娘這一次是輕裝簡行,出人意料的低調。

這就是李績夫婦在自家大門外看到的情況,夫婦又是一陣意外。

更意外的是夫婦二人來到國公府台階下還不待張嘴說“老臣不知賢妃娘娘前來”之類的客氣話,遮掩馬車的簾子就被侍婢揭開,賢妃娘娘已經先人一步的走出了車廂,在侍婢的攙扶下走下了馬車,嘴裡還笑着道:“侄女聽說世伯身體有恙,所以沒有提前說明,就自作主張的過來了,還請世伯寬待。”說完了還以子侄輩身份向李績夫婦見禮。

這是如意在馬車上的時候已經用馬車的窗口留意車外的情況,此時也就“恰當”的在李績夫婦開口之前走了出來。

李績夫婦皆是受寵若驚的模樣,賢妃娘娘又不是自家的晚輩,現在卻以晚輩的身份行禮,這種作為本身就值得商榷,還有特别的是賢妃娘娘并沒有穿可以代表身份的朝服,而是一身普通的便裝,看着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富家女,而不是尊貴的後宮大妃,所以這代表賢妃今天出宮是為了私事,而不是公事?

夫婦二人也是不敢怠慢,李績一個虛扶,口中趕緊道:“哪裡的話,賢妃娘娘莅臨寒舍,國公府蓬荜生輝,倒是鄙臣夫婦慢待了娘娘,還請娘娘進府。”李績夫人則是不用顧忌男女之别,趕緊用手扶住了行禮的賢妃娘娘。

如意笑着道:“世伯,伯母,稍等片刻,今日前來不隻是侄女一人,還有一人呢?”然後對着馬車道:“娘,女兒扶您下車。”

李績夫婦才知道馬車上還有一人,聽稱呼是賢妃的娘,也就是武母楊氏。

楊氏在女兒的攙扶下也是走下了馬車,然後笑着對着李績夫婦道:“李大人,李夫人,你我兩家多年未見,别來無恙。”

李績夫人臉色一緊,她看到楊氏就想到了自己當年和落魄的楊氏退婚的情形,現在就有了一些尴尬,想着武氏母女今天不會真的是來興師問罪的吧,李績倒是不在意道:“原來是武夫人,是啊,多年未見,還真是歲月不留人啊,當年武大人臨終一别後,到現在已将近二十載,還請夫人入府一叙。”

楊氏道:“當年家夫亡故,幸得李大人幫扶才得當處置了亡夫的後事,不然單靠貧家這個弱女子隻怕是天大的難事了,隻是當時因為家中瑣事繁忙,錯過了向李大人表示謝意的機會,貧家甚是慚愧,自覺有愧于李大人。”

李績道:“夫人此話就是折煞老夫了,我與武大人同朝為官,甚為知己,武李兩家也算有舊,哪有對武大人後事視若無睹的道理,這都是我該做的,夫人說這些就是言重了。”

李績夫人也是反應過來,武氏母女這哪有興師問罪的意思?也就趕緊上前拉着楊氏的手道:“夫人說這些話就是見外了,哪有什麼謝不謝的,咱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要是再這麼說反而讓我們要慚愧了。”

四人在說說笑笑中就走進了國公府,管家早就有眼色的為主賓準備好了茶水,也就送了上來。

如意也是從随身的侍婢手中接過了一些東西道:“侄女聽說世伯身體有恙,母親聽聞後也是頗為擔心,所以特意在宮中找了一些上品的高麗參和燕窩之類的補品為世伯送過來,希望世伯能早日康複。”

此時的李績不說紅光滿面也是臉色如常,哪有一點生病的樣子,但如意也不會揭穿李績裝病的事,依舊當做自己是在看望李績生病的流程說話。

李績借病不去紫宸殿議事,明明無病卻稱有病,往大了說這就是欺君之罪,如意自然沒有必要因為這件無傷大雅的小事追究李績的罪責,這也不是她這個世侄女的來意。

李績的夫人趕忙起身親自接過了如意遞過來的禮物。

兩家人各自都沒有了觐見賢妃娘娘的意思,反而更像是出于私交的串門,或者說像是省親。

坐定之後楊氏和李績夫婦開始說道兩家多年前的舊事,說的是津津有味,完全是多年未見的好友話家常的模樣,然後楊氏帽不經意的感慨道:當年恰逢武家發生變故,最終使得長女武順和李績家的次子李思文有緣無分,錯過了這一份姻緣,是她此生最為遺憾的事,在這件事上面武家多有做的欠缺的地方,這就是對李家的虧欠,說到這裡楊氏又是一陣遺憾和慚愧。

眼看楊氏還是說到了當年武順和李思文的婚事,這也算是說開了兩家之間的一個結,總不至于因為此事讓兩家人心中惴惴不安,一直虛情假意的維持表面關系,不過不同之處是楊氏主動攬過了這件事的過錯,把李氏的退婚當做武家的過失,這讓李績夫婦心中的石頭落下,因為李氏當年退婚的理由就是:聽聞武家失和,門風不正,楊氏現在這麼說就代表認可了李氏的說法。

雖然以李績的地位并不需要把後宮的賢妃娘娘看的太重,但悔婚這種事事關顔面,說出去讓身為英國公的李績也很難提起,少不得有人會說是因為李氏看不上落魄的武氏,所以才會退婚,雖然這也是事實,但說出去不好聽。

這件事隻能由占理的一方提起,也就是被退婚的武家,現在被楊氏主動提及,兩家說開,事情就這麼說過去,也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聞言之下李績夫婦也隻能識趣的感慨自己當年很是看好武順這個孩子,知書達理,文靜賢惠,是一個好的操持家的良家,尤其是兩個孩子自己兩小無猜,相互真心,又說到這事也不怪夫人,夫人是大家出身,處事周到得體,要怪隻怪武家之人在武大人亡故後目光短淺,失了家族和睦的本分。

不過事情到現在都已經過去,楊氏說起這件事也不是為了尋根問底而來,事情已然說開也就點到為止,沒有必要真的說出一個誰對誰錯,正如李績所言,這世間哪有那麼多對錯,有的隻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這時候提起李氏當年悔婚之事隻怕是楊氏的權宜之計,這是兩家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當年退婚一事本就是李氏對武氏的虧欠,現在楊氏又主動擔下了當年李氏退婚的過錯,李氏虧欠加虧欠,投桃報李的彌補武氏才是道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