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宮中,家族的強弱就是後妃們說話的底氣,有權勢的家族可以為進宮的妃嫔占有品階更高的妃位,比如長孫德妃,比如鄭珠賢貴妃,一個出身長孫氏,一個出身荥陽鄭氏,半路進宮即為一品大妃;同理,品級高的妃嫔也可以反哺自己的家族在朝堂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王皇後,進宮之後王父就可以是魏國公,舅舅柳奭立馬得以拜将入相,這是相輔相成的事。
而到了武皇後這裡則不然,武皇後身後沒有自己可以儀仗的家族,武家在真正的高門大戶大家族面前小門小戶,跟寒門也沒多少區别,雖然武士彟有過英國公的爵位,隻可惜不可襲的三等爵,他沒有把武家提攜起來,所以武家給不到武皇後一點幫助,恰恰相反,武家還因為自己的鼠目寸光兩次把武氏母女趕出武家,反倒是成了武皇後的“仇人”,直接讓武皇後一紙《外戚誡》做了上位的投名狀。
可以說現在的武皇後隻是一個徒有其表的花架子,在外沒有家族幫輔,在朝沒有外戚支持,她背後隻有一人鼎力相助,那就是皇帝李治,隻可惜李治現在也隻是收回了身為皇帝的“三分之一”權柄,就是托孤三臣之一司空李績的還政于朝,大部分的權勢還在長孫無忌手中,在朝堂李治依舊受制于長孫無忌,在後宮武皇後也就拿長孫德妃無能為力,武皇後心裡苦,但她不能說,沒有說皇後娘娘訴苦的道理,說出來丢臉,換句話說如果你皇後娘娘過得再憋屈你也要不露聲色,你得裝,别低頭,王冠會掉。
所以武皇後在知道長孫德妃先于自己“見安”後宮諸妃嫔的時候就隻能裝作看不見,說是自欺欺人也行,說是自我安慰也罷,武皇後隻能“識時務者為俊傑”,暫避德妃的鋒芒。
于是在後宮諸妃“見安”長孫德妃的第二天,後宮諸妃“見安”皇後娘娘之事照舊舉行,妃嫔們也各自準備好了“見安”皇後娘娘的見面禮,一切熟悉的宛若昨日,是真正意義上的昨日,因為昨天大家也是這麼幹的,但這件事在時間上這麼一早一晚的分開,就好像德妃才是皇後娘娘,武皇後好像是德妃那樣,所以很多後妃都在好奇武皇後的臉色會如何精彩。
并且在後宮諸妃即将進入皇後娘娘的蓬萊殿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停下了腳步等在宮門外,沒有誰敢擅自獨自進去,哪怕是因為徐慧的關系一直和武皇後關系不錯的徐慧的妹妹徐婕妤也是一樣,不長的時間蓬萊殿外就等候了長長的人群,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都是皇後娘娘的安排,所以大家才等候在門外,實際上蓬萊殿的尚宮已經幾次邀請這些娘娘進蓬萊島,但都被等候的妃嫔婉拒,武皇後也不解諸妃此舉其中的意思,直到一個人的到來她才明白這是後宮諸妃給自己這個新皇後的下馬威。
一直不肯進入蓬萊殿的諸妃在等到長孫德妃的時候才開始有序的跟着德妃娘娘進到蓬萊殿,仿佛德妃才是衆人之首,這是昨日德妃召集諸妃謀劃好的“同仇敵忾,先發制人”,不管你新皇後上位幾把火,大家先一起給你一個下馬威。
讓很多人失算的是,她們在看到武皇後的時候并沒有發現她的臉色有什麼難堪,甚至連一點強顔歡笑的勉強都沒有,更甚至一點皇後娘娘的架子都沒有,更别說什麼皇後的威儀。
此時的武皇後三十一二歲,正是榮華富貴、燦爛輝煌的年紀,按照一般人的性格,在自己成為皇後娘娘的那一刻起誰還能沒有幾分得意忘形?誰能做到守住一顆平常心?所以德妃帶領後宮諸妃這麼做就是想要給志得意滿的武皇後一記響亮的耳光,幫助她在“忘乎所以”的時候清醒清醒,大家初次見面,下馬威指不定誰給誰。
隻可惜武皇後似乎壓根沒有看到諸妃對她聯合起來的針對,說是神色如常都不為過,隻是沒有了做王皇後侍婢時的恭卑有禮,現在更加不卑不亢,這讓等着看武皇後氣急敗壞笑話的諸妃很是失望,負責召集諸妃的長孫德妃看到自己的計劃落空臉色反而開始挂上了寒霜,因為這算她棋差一着。
接下來是“見安”的環節,按照規矩,後宮妃嫔不論品階大小在皇後娘娘這裡“見安”都需要自稱“妾身”:見過皇後娘娘。
然後皇後回複:“諸位姐妹平身”,這就是見安,然後再坐下閑聊其他事,因為後宮事情本就不多,見安一事本來就是為了後妃們聚會閑聊。
可是到了這時候諸妃的嘴巴仿佛一時間被禁語,大家都不說話,而是把目光看向了長孫德妃,看來這件事還是需要德妃先開口才行。
長孫德妃看着泰然自若,神色如常的武皇後,她不相信武皇後看着所有的妃嫔都對自己唯命是從會沒有一點脾氣,所以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反應呢?好讓自己看看武皇後氣急敗壞的樣子,讓武皇後在諸妃面前丢人的樣子,可惜沒有,武皇後就好似瞎子般對眼下的事無動于衷。
德妃認為這是武皇後的城府深沉,還是因為自己做的還不夠,所以還要更進一步,于是德妃目光緊盯着武皇後的眼睛,然後一字一句道:“本宮見過皇後娘娘”,沒有自稱“妾身”,也沒有躬身行禮,甚至沒有垂頭表示略微恭敬。
後宮諸妃也沒有想到德妃的無禮和強勢居然能做到這麼毫無顧忌、明目張膽,本來注視着德妃的眼光也是馬上低下頭來,在她們看來這麼無禮的行為武皇後惱怒是必然的,但肯定是不敢對德妃怎樣,自己等人可就未必了,不能給武皇後這個機會,這時候還是要“躲”為上,但在她們退縮的時候依舊不改的是偷偷的打量着武皇後,看看她要怎麼“盛怒”。
隻見武皇後自“見安”以來一直保持微笑的臉現在終于出現了一絲的停頓,德妃嘴角冷笑,她倒要看看武皇後能忍到什麼程度,諸妃心中則是嘲笑了,因為接下來要有好戲看了,新皇後娘娘上位第一次“見安”就要鬧得不歡而散,那皇後可就要顔面掃地,不知道以後皇後還是否有心态“見安”,沒有了“見安”那以後皇後娘娘還算是皇後嗎?這一朝丢了皇後的顔面,以後想要在德妃這裡收回去可就不容易了。
隻可惜德妃和諸妃又大失所望了,武皇後的臉色隻是一頓,繼而慎而重之道:“德妃娘娘言重了,見安之事本就是你我姐妹之間的嬉鬧,哪有言說“見過”之禮?衆人皆知長孫監國對我大唐鞠躬盡瘁勞苦功高,在先帝時就是肱股之臣,更遑論先帝駕崩後長孫監國身負托孤重任,一路扶持皇上坐穩皇位,此等功勳是長孫氏無上榮耀,我等後宮作為旁人聽聞尚且與有榮焉,心中敬仰更是發自肺腑,所以在後宮當以德妃娘娘為貴,本宮雖然忝為皇後,但多有德不配位,本宮也經常自慚形穢,隻待擇良機就打算向皇上陳情此事,隻是一直不巧,故以此,本宮願意以後和德妃娘娘共擔後宮,還望德妃娘娘不要嫌棄。”
剛剛還期待好戲開台的諸妃齊齊一陣目瞪口呆,她們沒想到武皇後居然會這麼慫,德妃都當着這麼多人的面欺負到了她的臉上,她居然還能這麼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什麼長孫監國肱股之臣,什麼鞠躬盡瘁,與有榮焉,這麼說到也沒問題,可是你說的是真心話嗎?就這麼簡單地把自己的皇後的權力拱手于人?
隻是你這麼輕而易舉的就主動提出和長孫德妃共擔後宮的話,是不是讓興師動衆的德妃顯得多少有點小心眼了?哦,這件事說出去本來皇後娘娘就因為長孫監國的原因想和德妃娘娘共擔後宮,結果德妃娘娘還是私下結黨營私聯合了很多後妃給皇後娘娘下馬威?這麼說出去會不會有些不好聽?皇後娘娘是那個寬宏大量的人,德妃娘娘反而是居心叵測了。
長孫德妃也沒想到武皇後會這麼說,因為她作為皇後這麼說也是在讓自己的顔面掃地,畢竟當面認慫,可這也是一種同歸于盡的做法,武皇後自己顔面掃地,同時也拉着德妃一起下水,讓德妃希望折辱她的想法功虧一篑,這還真是能豁得出去,德妃或許忘了,武皇後于她除了徒有虛名的皇後之位,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有什麼豁不出去的?
這時候武皇後的臉上不好看,氣勢洶洶前來的德妃臉色則是更加難看,德妃先下手為強,武皇後将計就計,這一場暗鬥沒有赢家。
可是德妃作為這一場“戰争”的發動者,她是代表這麼多的後妃一起來興師問罪武皇後的,她攜後宮諸妃衆望所歸之勢卻被武皇後四兩撥千斤,她不赢實際上就是一種輸。
于是在武皇後話音落下後不久,曉得其中利害關系的後妃們也是馬上不約而同的呼喊行禮道:“臣妾見過皇後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