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不悅的看向長孫無忌,每一次自己想要做點啥長孫無忌必定和自己唱反調,然後問蘇定方監國所言可有應對?
蘇定方道:“臣也有副将二人,一人是臣的學生裴行儉,在上一次對突厥一戰中裴行儉也是立功在身,另外一人是自己當時就發現的人才,是西域邊軍中的一員,對西域很是了解,名叫郭孝慎,适合副将一職。”
蘇定方想用裴行儉和郭孝慎二人為自己的副将。
李治讓他做伊利道大總管對突厥一戰,蘇定方怎麼會沒有自己的考慮?自己的學生裴行儉有才學,蘇定方了解,郭孝慎則是在西域前線多年,在上一次突襲突厥大營的時候又甚是勇武,蘇定方早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一次就一并安置在身邊聽用。
李治看蘇定方有了自己的安排向長孫無忌道:“監國對此可還有疑問?”
長孫無忌退下沒有。
長孫無忌沒有但有人有,李義府和許敬宗聯袂站了出來道:“皇上,臣有事上奏。”
李治低眉嘴角一動道:“何事?”
李義府道:“臣啟奏皇上,是多地匪患屢治不絕的事,此事早先已經有幾位大人們說過。”
許敬宗趕緊出聲附和,表示亦是匪患之事。
其實不用他說話朝臣們也知道他和李義府二人向來都是同氣連枝,在朝堂上說啥私下必定已經商量好,隻是匪患之事什麼時候能沒有?這也有必要他中樞六相之一的李義府李大人專門站出來說?李義府什麼時候開始關注這種“小事”?
李治道:“匪患之事既然已經有大臣說過,那交由刑部處置即可,何必要朕再另行處置?”
李義府道:“皇上,本該如此,隻是眼下匪患之事又有不同,若是尋常時候刑部聯合都督府自然可處置匪患,哪怕時間慢一些也可逐步蠶食消弭匪患,可是現在皇上想要對西域用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臣隻是擔憂有些地方的匪患會影響到大軍糧草之事,耽誤了蘇定方将軍的兵事那就得不償失了。”
李治這才“哦”道:“原來如此,那你有什麼想法,說說。”
李義府道:“臣建議着得力大臣前去重要地點主持清匪事宜,以解皇上,蘇定方将軍後顧之憂。”
李治詢問道:“李愛卿說的有道理,你覺得何處是重要之地?”
李義府配合道:“皇上,揚州是水陸糧草重要中轉之地,益州是重要農桑之地,這都是臣認為的重要的地方。”
李治裝模作樣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安排朝内的得力大臣代表朕前去治理,擢令,太常卿高履行為益州都督府長史,工部尚書長孫祥為揚州都督府長史,即日啟程。”
李治說到這裡朝臣們才明白這是皇上和李義府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戲,什麼匪患,什麼後顧之憂,隻怕皇上這是有仇必報,朝臣們可還記着前幾天就是長孫祥和高履行拿着謠言說事,在朝堂上逼迫皇上把武皇後的姐姐逐出宮,這不皇上的有仇必報就來了。
從表面上看,高履行和長孫祥,一個太常寺卿,一個工部尚書,這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臣,相當于現在的部長級人物,在朝堂上也是僅次于中樞六相,往上一步就是出将入相。
而揚州和益州也是大唐的顯要州郡,大唐的都督一般是由親王在長安虛領,不實際到任,而長史名義上是州府都督的副職,實際上卻是治理州府的執行人,權勢不亞于三品朝官,就像是大唐的軍神李靖也做過揚州長史,他之後繼任揚州長史的就是武皇後的爹武士彟,也是從工部尚書做的揚州長史,然後因為“善政”才成為揚州都督,可以說也算政績卓著,更别說後來還做過豫州都督,利州都督,直到大唐四大都督之一的荊州都督,所以李治這麼安排高履行和長孫祥基本上可以說是平調,并不是降級他用。
并且李治還說了這是派遣得力大臣解決對西域用兵的後顧之憂,以确保糧草供應,這名義上還是重用。
可是朝臣們思來想去總覺得哪裡有不對的地方,隻因為這二人的身份實在是“巧合”,一個人是長孫無忌的堂兄弟,一個是他的表兄弟,平日裡堪稱長孫無忌的左膀右臂,皇上這麼做是不是有點想要剪除長孫無忌羽翼的意思?要知道長久以來皇相之争的迹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從太子人選更換到廢王立武的皇後娘娘之争,朝臣們知道根源就是皇相之争,包括褚遂良被貶谪,可是現在皇上又要對監國大人的左膀右臂下手了?
不知道權傾朝野的監國會如何應對?
所以朝臣們在李治下旨之後都把目光看向了長孫無忌,現在也隻有他能夠阻止此事。
長孫祥和高履行也是用目光凝視着長孫無忌。
隻可惜長孫無忌并沒有做出大家期盼中的阻止,而是再一次選擇了無動于衷,大家可以看出長孫無忌的糾結,矛盾,這在喜怒不形于色的長孫無忌身上是很少見的情緒表現,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默認李治的安排,這就代表高履行和長孫祥明天就需要赴任揚州長史和益州長史。
二人皆是震驚的看着長孫無忌,之前宮裡德妃傳出來的消息說是長孫無忌背叛了長孫氏,背叛了隴西世族,二人心中還有一些猶疑,但從長孫無忌現在的表現來看,隻怕德妃的猜測是真的!
在很多不知情的朝臣眼中長孫監國也變得越來越奇怪,似乎長孫大人困在了一個左右為難的選擇中走不出來,被卡在了原地寸步難移。
沒有了長孫無忌那朝堂上也就沒人能阻止李治,所以蘇定方再次西征突厥阿史那部,學生裴行儉和部将郭孝慎為輔,話說這兩人到現在還是名不見經傳,朝臣們并不知道這二人是誰。
還有就是皇上着朝堂得力大臣高履行和長孫祥前去益州和揚州治理屢治不絕的匪患,說是為了解決西征突厥的糧草之患,二者皆是即日出發。
長孫祥在下朝之後馬上就寫信給宮裡的德妃,他要趕緊告知德妃這件事,還期望德妃萬一有能力改變自己前去揚州的結果。
實際上德妃不等收到長孫祥的信就得知了朝堂上發生的消息,德妃雖然失寵,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妃這點消息還是能探知到的,她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就意識到這必定是武皇後所為,不然為什麼是高履行和長孫祥去揚州和益州,這就是要斷了自己的依靠,讓自己成了無根止水。
德妃立馬就跑到紫宸殿想要見李治一面,想要改變這個結果,勸李治收回成命,可是沒有李治的命令德妃根本就進不去紫宸殿,她被侍衛們攔在了外面,德妃這時候才開始害怕,她真的害怕是因為她的原因李治才這樣針對長孫祥,她跪地苦苦哀求見李治一面,她想要悔過,可是一直性格仁儒的李治在幾次欺騙他的德妃面前少有的開始鐵石心腸起來,德妃最後哪怕是哭的撕心裂肺也沒有等來李治的見面,而是等來内侍監一句恪盡職守,公事公辦,客氣的把德妃娘娘送回寝宮,德妃才知道自己真的見不到李治了。
在德妃失魂落魄的被送回寝宮的時候也正好收到了長孫祥送進宮的信,德妃看着長孫祥信中想要她向皇上求情的事,德妃無端又狠心的又哭又笑起來。
武皇後自然也會知道這個消息,但她隻是輕笑一聲,德妃把她的姐姐趕出宮,那她就把長孫祥和高履行趕出長安,趕得遠遠的,皇後娘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