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率軍出金山北部(今蒙古國西部阿爾泰山),在探馬的偵查下找到了西突厥處木昆部,處木昆部也發現了唐軍,雙方打了一戰,唐軍摧枯拉朽般大破處木昆部,直接打崩了處木昆部的抵抗之心,處木昆部的首領見勢不敵唐軍,率帳前來投降,蘇定方也沒有追究處木昆部的罪責,而是加以安撫,外加從處木昆部中調發了千餘騎兵。
此戰可謂是蘇定方西征以來的第一場勝利,俘獲處木昆部一萬賬,大概四五萬人,牛羊不算,
這時候時間已經到了九月多,蘇定方也是趕緊派信使去長安送信,告訴李治這個好消息,他知道整個朝堂也在等這個消息,此時蘇定方已經距離長安四千裡路。
打完了處木昆部之後蘇定方還是需要尋找突厥人的主力一戰,可這西域天大地大,蘇定方想要找人也不容易,最終還是詢問投降過來的處木昆部的首領阿史那賀魯的大概位置,蘇定方的目光在地圖上思索了良久道:“時值九月,正是牛羊成群的時候,有牛羊拖累,突厥人必定離不開水源,而這裡,是曳咥河上遊(今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河網衆多,水流充沛,地勢平坦,河谷開闊,可以容納下很多的人馬,所以我猜測突厥人的主力就在此處,我們之後就朝着這裡行軍。”
在繼續行軍一月之後,蘇定方終于率軍抵達了預定的曳咥河,此時時間已經到了十月多,蘇定方距離長安四千七百多裡。
蘇定方行軍到了曳咥河上遊五十裡處,前方伺候送來偵查的情報,告知在曳咥河上遊四十裡處發現了阿史那賀魯所部,這說明蘇定方的猜測十分準确,唐軍一直在尋找的突厥主力就在這裡。
在蘇定方發現阿史那賀魯的時候,阿史那賀魯也早就發現了遠道而來的蘇定方,甚至比蘇定方發現他更早,因為阿史那賀魯早就在另外一支襲來的“唐軍”唐軍哪裡得到了蘇定方走北路的情報,也就是阿史那步真那一路依附大唐的突厥人中有阿史那賀魯的眼線,他知道唐軍人少,也就有恃無恐的還留在這裡沒有逃跑。
還有一點,在阿史那賀魯看來,南路的來兵不足為慮,大家都是突厥人,雖然你依附了大唐,但誰還不了解誰?他們渾水摸魚還行,指望他們攻城陷地那是想也别想,主要的大敵還是這些唐朝人,自己隻要擊退了這些唐人,那南路的阿史那步真必然不戰而退,甚至聞風而逃,這也是阿史那賀魯留在這裡等蘇定方的一個原因。
這裡就是阿史那賀魯選擇的預定戰場,他要在正面擊潰來犯之唐軍。
阿史那賀魯這樣氣定神閑的姿态也讓蘇定方明白他的心思,直到阿史那賀魯想在這裡和自己決一死戰,也吹響了戰備的号角。
此時又有伺候前來報信,說是阿史那賀魯攜十萬大軍前來。
好家夥,十萬大軍。
這可把蘇定方幾人震驚一番。
難怪阿史那賀魯這個家夥氣定神閑呢,原來是準備了十萬大軍等着自己,所以自己這是落入了阿史那賀魯的毂中?
任雅相腦子裡馬上冒出這樣的想法,看樣子不隻是他,身邊的蕭嗣業,裴行儉,郭孝慎都有這樣的懷疑,再多想一步,是不是有人提前給阿史那賀魯通了風報了信?所以才會這樣有備而來?
他們馬上就想到了走南路的阿史那步真兄弟,他們也是阿史那賀魯的堂兄弟,會不會是他們通風報信?
這樣的懷疑很合理,不然阿史那賀魯為什麼不在南線,而在這裡等着自己?蘇定方上一次西征阿史那賀魯可在南線呆着。
想到這裡郭孝慎悶聲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哼。”
其他人也知道郭孝慎所言何意。
倒是蘇定方微笑着搖搖頭道:“外族之人沒有殉節的氣節,自然不明白死戰不降的忠誠,今日降操明日降吳也是常事,這其中自然難免朝三暮四,藕斷絲連,若是他們和你我一樣,那我們還算什麼唐人?哈哈。”
裴行儉道:“可是,老師,我們兵力總共兩萬人,其中五千辎重還在幾百裡外,眼下也就隻有一萬五千多人,五千步兵,萬餘騎兵,以一萬五千對十萬,雖然學生不懷疑老師的運籌帷幄,可是這一戰是不是從長計議?”
雖然戰争史上不缺以少勝多的戰役,但基本上都是以奇緻勝,現在唐軍和突厥人可是在正面戰場,這樣明刀明槍的來,蘇定方還想以少勝多/唐軍真的要以一當十不成?
面對學生的疑問蘇定方“呵呵”一笑道:“阿史那賀魯有備而來,現在我們就算想後撤隻怕也來不及了,到時候隻怕會被突厥人銜尾而至,這樣我們更沒有勝算,現在阿史那賀魯見我們兵力薄弱,這反而是我們扭轉乾坤,反敗為勝的機會。”
“衆将聽令”。
“末将在”。
蘇定方指着面前的堪輿圖道:“突厥人勢大是事實,正面對抗我們絕無勝算,所以要兵法使用得當,你們看這裡和這裡。”
蘇定方指着堪輿圖上的兩處地點道:“這裡是兩處高地,一南一北,相聚三五裡路,我們兵分兩路分兵固守,這樣可互為掎角之勢。”
守?
任雅相道:“大将軍,固守高點的确是一個辦法,可這“守”是否有問題?如若阿史那賀魯圍而不攻,那我們不就成了枯守高地的馬谡?”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馬谡。
任雅相倒是一點也不委婉,不懂給蘇大将軍留點情面,雖然他這麼問,但其實大家都想問。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意思是:如果我方兵力是敵方的十倍,那就可以實施包圍戰;如果是五倍,那就可以進行正面進攻;如果隻是兩倍,那就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然後各個擊破。
可是眼下突厥人是唐軍的十倍,蘇定方卻還要分兵固守,這不就是和兵法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實在太逆天,不怪任雅相有想法。
蘇定方道:“我們守是因為阿史那賀魯必定不會圍而不攻,攻就是他唯一的選擇。突厥人十倍于我,任将軍知道的兵法突厥人也會知道,兵力上的優勢,再加上兵法上的“優勢”,如果阿史那賀魯還不敢攻的話,那他還有什麼顔面做突厥人的首領?所以不存在圍而不攻的說法,我們要做的就是考慮如何守得住,等到突厥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那就是我們以少勝多的時機。”
蘇定方一說大家就明白,自己都以為蘇定方分兵是個昏招,阿史那賀魯指不定怎麼笑話唐軍的将領是個蠢貨呢,他兵力又是十倍的優勢,這他哪還會守?這是有多看不起自己?這麼明顯的優勢都不敢出兵?那他的威信也就會沒了,這就是蘇定方說的進攻是突厥人唯一的選擇。
可就算是守,就算占了兩處高地,唐軍就會有以少勝多的機會嗎?此時大家都不知道蘇定方的腦子是怎麼敢做出這樣的猜測,就是靠守嗎?守得雲開見月明?守的突厥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防守反擊又能有多少的機會?
可是突厥人沒有選擇,唐軍就有選擇嗎?一樣沒有,就像蘇定方一開始說的,萬一唐軍後撤,突厥人銜尾而至,那就是十萬人追着一萬多人打,這跟突厥人追曠野上的牛羊沒有多大的區别,那唐軍必敗無疑,所以唐軍這也是在背水一戰。
這是唐突雙方都沒有退路的一戰,也是一個意外,阿史那賀魯沒想到自己十萬大軍一出唐軍居然沒有選擇避其鋒芒,而是選擇和自己硬剛,蘇定方也沒有想到阿史那賀魯會攜十萬大軍來和自己一戰,隻怕這已經是阿史那賀魯舉國之力了吧。
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