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31章 中書二令棋逢對手 皇帝陛下福無雙至

第231章 中書二令棋逢對手 皇帝陛下福無雙至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人世間最奇妙的東西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緣分,這叫命中注定,杜正倫和李義府就是兩個有緣人,隻不過是孽緣。

曆史上的一些奸逆之臣,他們隻是壞,并不是蠢,相反他們還是聰明才智之輩,因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的地位也是自己絞盡腦汁甚至舍生忘死謀來的。

就比如李義府這個人,李義府在曆史上是比較有名的奸臣,即使是在奸臣這一個賽道,李義府也是出類拔萃,名列前茅,笑裡藏刀的李貓其名堪稱遺臭萬年,曆代文人墨客莫不以他為恥,但也不能否認李義府此人的才華。

李義府早年就因為文采斐然被太宗皇帝視作人才納入秦王府的文學館,在李治被太宗皇帝冊封為太子之後,也因為李義府有文采成擔任了李治的太子賓客一職,這是太宗皇帝看得上李義府,并且當時李義府和來濟一時有“來李”之稱,能有這樣的盛譽李義府怎能不是一個才智卓著的人呢?

隻是李義府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倒也不是他得不到重用,隻怪太宗皇帝死的太早,李治自己又不能獨挑大梁,所以在李治繼位之後朝堂成為了監國長孫無忌的天下,李治也不能給對自己有教導功勞的東宮屬官李義府謀得什麼重要職位,一直做一個五品的中書舍人,和李義府齊名的來濟反而已經出相入宰,人生的差距不可謂不大。

按照通常的邏輯,李義府作為李治的東宮屬官,在李治即位後理應被重用才對,太子賓客,東宮屬官,這本就是太宗皇帝在為李治提前準備自己的領導班子,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想要執政得心應手就得提前安排自己的朝臣,但長孫無忌沒有給李義府這個機會,李治又無能為力,這對李義府怎麼算公平?

如果此時李義府能一直以這樣置身事外的超然身份告老還鄉也不失為一樁美事,畢竟能跟大唐宰相來濟其名,又輔佐過當今皇帝學習,哪怕沒有做到位高權重的大官,但文臣的清譽還是有的。

隻可惜李義府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終選擇了做“那個女人”的爪牙,成了李治和長孫無忌皇相之争的棋子,從此賢名和清譽就成了路人,李貓正式上線,用現在的話說李義府從此就開始“黑化”,隻因李義府更喜歡權勢多一些,而不是賢名。

這時候李義府可能會說一句“選擇大于努力”,他如果不這樣做怎麼會有現在的飛黃騰達?怎麼可能出相入宰?

同樣,此時和李義府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也和李義府有着相似的命運,要不說這是他們兩個的命中注定呢?

杜正倫能在前隋科舉制剛剛創立的時候就科舉入仕,也因為善寫文章被太宗皇帝召進過秦王的文學館,這就說明了他的能力值得太宗皇帝拉攏,不然他也不會被魏征在太宗皇帝面前的舉薦,甚至用“其才能古今無比”這樣誇張的贊譽,後來也把他安排成了李承乾的太子賓客,和李義府成為李治的太子賓客一個待遇。

當時的杜正倫在朝内也以幹練通達著稱,如果不是出了李承乾謀逆這種事,杜正倫也應該是李承乾繼位以後皇帝領導班子中的一員,隻可惜杜正倫自己不争氣,李承乾也不争氣,一個教不好一個學不好,結果杜正倫攜家帶口去越南生活了一段時間,讓他領略了一下真彩雲之南的風土人情,李承乾這個承載李淵,李世民二位皇帝期待的皇太子被貶為了庶民。

現在杜正倫和李義府又一同成為了李治的中書令和太子李弘的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可以說二人的仕途簡直一模一樣,這不是緣分是什麼?

二人還有更奇葩的共同點,那就是睚眦必報。

杜正倫出身洹水杜氏,與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系較遠。他曾請求與京兆杜氏同譜,就是把雙方的族譜合訂在一起,提升一下自己杜氏支系出身的身份,卻被拒絕,杜正倫便懷恨在心。京兆杜氏的祖地名為杜固,相傳此地風水極佳,因此杜氏才世代高門,杜正倫成為中書令之後就上書李治以疏通水道的名義建議朝廷開鑿杜固,借此便破了杜固的風水,從此杜固一脈便一蹶不振。

巧合的是李義府也做過類似的事,李義府雖然姓李,但他的李姓出處沒什麼地位,甚至不如杜正倫的杜氏支系,在李義府飛黃騰達之後卻非要說自己出身趙郡李氏,趙郡李氏出自趙國時的武安君李牧,這可比弘農楊氏的起源還要久遠,也是廣武君李左車的後代,是從戰國就流傳到隋唐時期趙地名副其實的千年望族,唐代又是一個看出身的年代,有一個名門望族的出身那就是位高權重的标配,不然杜正倫也不會想要攀附京兆杜氏,李義府也想攀上趙郡李氏的美名。

恰巧當時出身趙郡李氏的李崇德在朝内任職給事中,或許是迫于李義府的淫威,或許是李崇德也想和當朝宰相搭上關系,李崇德就把李義府納入了趙郡李氏的族譜,成全了李義府出身名門望族的美名,隻是後來李義府被李治貶谪,李崇德可能又覺得李義府配不上趙郡李氏,就把李義府從趙郡李氏的族譜除名,再後來李義府東山再起,為了報族譜除名之仇就給李崇德羅織罪名下了大獄,最終逼迫李崇德自殺的獄中,就像是他逼迫畢正義自殺在獄中一樣。

所以杜正倫和李義府在人品上可以說五十步笑百步,要不說他們能聚在一塊就是命運的安排呢,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李治能讓他們一起做中書令也是無巧不成書了。

但問題是一山難容二虎,中書令作為三省之一中書省的首官,杜正倫和李義府同為中書令,那中書省到底該誰說了算?尤其還是在兩個一樣睚眦必報,文人互輕的人手中,這也就引發了二人在中書省的内讧。

在杜正倫看來,自己年紀比李義府大,資曆比李義府老,在李義府做太子賓客之前自己早就是李承乾的太子賓客,自己還是科舉舉仕出身,而李義府隻是被别人舉薦出身,沒有功名,所以不管是論資排輩還是論個人能力,李義府必須居于自己之下。

在李義府看來,自己是皇帝應對長孫無忌的先鋒,如果不是自己幾次舍生忘死的沖在皇相之争的第一線,皇上哪會有現在和長孫無忌平分秋色的局面?甚至自己還算是武皇後娘娘的恩人,廢王立武也是自己最先提出來,這是首倡之功,放在軍陣上這就是“先登之功”,要知道對手可是王皇後,當然自己不是要皇上和皇後娘娘知恩圖報,但不可否認自己是皇上的有功之臣,所以這才成為了皇上面前的肱股之臣,你杜正倫算什麼東西?皇上“打天下”的時候不見你出力,這會兒在自己面前倚老賣老,大家同為中書令,你憑什麼壓我一頭?論功勞也該是自己在上才對。

本來杜正倫和李義府二人不睦也就是中書省自己内部的事,可是李治私下敲打李義府的事卻讓李義府多想了一些,他不知道是誰用密折彈劾他,他問了李治卻沒有告訴他,自然而然之下李義府就認為是杜正倫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用密折彈劾自己,這就更加引發了二人之間的暗鬥。

杜正倫也發現李義府開始對自己不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是雞骨頭裡挑刺,各種找事,連最起碼得表面文章都不做,之前還虛情假意,虛頭巴腦,虛與委蛇的二人算是直接撕破了臉皮。

為了坐穩自己中書令的位置,兩個一樣睚眦必報的人幾乎同時開始了自己的除敵計劃,都想要除掉對方。

在長安的八月多,蘇定方大勝處木昆部第一波勝戰的捷報送回朝堂的時候,李治還想和朝臣們顯擺一下自己這個皇帝的戰略眼光,讓他們看看蘇定方的戰績,尤其是長孫無忌這些不想自己出兵的老臣們,李治就是要揚眉吐氣。

李治在朝堂上宣布這個好消息的時候還想整個長安城大慶三天,可是很快就被人破了冷水,先是長孫無忌站出來道:“皇上,今年入夏以來,關中等地雨水極少,隻怕會影響今年的農桑收成,老臣以為農收減産之事已經不可避免,所以還是希望皇上早做打算和安排才是。”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