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現在的隴西世族就是這樣的情況,關中大旱,李治無奈和世家借糧,這本已經是李治屈尊降貴的無奈之舉,長孫無忌也在從中牽線搭橋,李治都以為這會是十拿九穩之事。
不曾想關隴世族卻給李治好好的上了一課,借糧成了捐糧,還要李治赦免褚遂良,就連長孫無忌的态度和事前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支持世家借糧。
好一出臨陣變卦,好一出落井下石,關中大旱百姓流離,李治反而成了被世家拿捏的刀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治似乎也沒有和世家“說不”的權力。
可惜李治不是一個人,李治雖然性格軟弱,卻偏偏有一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老婆武皇後。
李治以為自己走投無路,武皇後卻告訴李治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既然隴西世家隻捐糧不借糧,既然世家要赦免褚遂良,那就直接把赈災之事交給隴西世家,事成則赦免褚遂良,事不成則數罪并罰。
這就是武皇後比李治聰明的地方,難題不會消失,但可以轉移,把李治的難題轉移到隴西世家身上就可以了。
李治和武皇後兩口子就是一個老實孩子和一個心機女。
李治這樣做就把隴西世家逼上了絕路,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聚過來的災民讓捐糧成了無底洞,因此在這樣的無底洞面前世家退縮了,哪怕有韓瑗和來濟在前做了赈災的籌碼,隴西世家也開始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是韓瑗和來濟他們都顧不上,但這也就代表着隴西世族幾十年聚在一起的心也開始散了,隴西世家一直講一個共進退,現在卻大難臨頭各自飛。
更讓李治擔憂的是隴西世族這時候斷糧可能引發的災民的失控,世家可以跑,李治這個皇帝怎麼跑?
當長安城餓死的災民被每天運出城的時候,李治的朝堂也開始惶恐,世家斷糧已成定局,難道李治要眼睜睜的看着災情惡化嗎?整個朝堂一片愁雲慘淡,李治怒喝道:“朕要治韓瑗和來濟的罪!”
雖然按照之前他和隴西世家捐糧的“約定”可以治罪韓瑗和來濟,可是這時候李治即使治罪韓瑗和來濟對于災情又有何益?
李治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現在這麼說是因為李治真的慌了,他有些歇斯底裡了,每天都有無數關于災民的消息送到李治的案桌上,李治身體本就羸弱,現在更是茶不思飯不想,腦子裡都是關于災民的事。
武皇後這時候也有些急迫,李治是皇帝,她是皇後,二人為一體,李治害怕她又何嘗不害怕。
思來想去武皇後還是想到了一個辦法:“皇上,臣妾有一個主意!”
李治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趕緊問道:“皇後,你有什麼辦法?”
武皇後道:“皇上手中并非沒有糧食,隻是因為關内水陸難運,所以糧食難以進來。”
李治聽得連連點頭。
武皇後接着道:“既然這樣,糧食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難以把糧食運進來,那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去接近糧食?樹挪死人挪活,皇上,山不就我我就山,我們可以讓災民去有糧食的地方啊!”
山不就我我就山,樹挪死人挪活?去有糧食的地方?
是啊!
李治恍然大悟,關内運糧不易,那就讓災民去有糧食的地方,糧食沒有長腿自己走不過來,災民長腿啊,讓災民去有糧食的地方,解決掉運糧道路上的最後一道問題,這不就省得糧食運進來了嗎?
至于哪裡有糧食?
洛陽!
長安的糧食都是通過洛陽水陸轉運到長安來的,所以與其費勁巴拉的把糧食從洛陽運往長安,倒不如直接讓災民去洛陽,這不就解決了無糧可吃的難題?
至于洛陽有多少糧食?
洛陽,前隋炀帝的國都,武德四年廢止,到了太宗貞觀年間重新繁盛,是隋炀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的中轉中心,來自江淮的漕運糧食都會在洛陽中轉再運往長安,所以洛陽有數個大型糧倉,其中有著名的“儲量千年而不腐”美稱的“天下第一大倉”——含嘉倉,含嘉倉的糧食儲量在五百萬石以上,除了含嘉倉,洛陽還有洛口倉,黎陽倉,回洛倉,河陽倉等大倉,所以洛陽的糧食絕對足夠應對災情,但偏偏這麼多糧食因為運輸問題到不了長安,武皇後說可以讓災民去洛陽也不是空穴來風。
至于長安和洛陽的距離六百餘裡,災民最多也就十天二十天就能到達,所以讓災民去洛陽這也是眼前唯一的可以解決災情的最後的辦法,災民繼續留在長安,長安沒有糧食就是死路一條。
于是李治馬上下聖旨在關内旱災各地張貼公告,内容就是關内運糧困難,皇上有大量的糧食停在洛陽運不進來,所以皇上下旨讓災民帶上自己最後的糧食前往洛陽,到時候洛陽自會發放糧食救濟災民。
隻是李治的聖旨發出去以後災民的情況卻并不如李治所預想的前往洛陽,隻有少部分的人動身前往,關鍵原因一是故土難離,無家可歸之人,到時候死在外邊都不能落葉歸根,二是前去洛陽前途未蔔,現在災民隻是在吊着最後一口氣維持,長安城内偶爾還有赈濟糧,災民就沒有去幾百裡外冒險的資本和決心,三是到了洛陽那就是乞食,即是乞食,又人生地不熟,大家不願前往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李治的聖旨雖然說得很好,承諾洛陽有給大家的赈濟糧,但敢于動身前往的隻是一少部分。
這種情況沒兩天的時間李治又開始着急,辦法是好辦法,但實行不下去那就是無用功,還是不能改變眼前的局面。
最終還是讓李治自己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百姓不願前往洛陽,不管是出于什麼樣的原因,那李治這個皇帝就帶頭前往洛陽,他這個皇帝做表率,他就不信百姓不會跟着他一起。
李治這個想法在朝堂上引發了朝臣的激烈反對,李治是皇帝,皇宮在長安,現在卻要因災帶着百姓去洛陽乞讨,百姓這麼做是去讨飯,李治這麼做該怎麼說?皇帝帶頭乞讨,說好聽是逐食天子?不好聽就是要飯的皇帝?這不就失了皇帝的龍顔和體面?這不是讓大唐蒙羞嗎?所以朝臣們都不同意李治這麼做紛紛發言想要阻止李治。
可是李治這時候已經下定決心做這個乞讨的皇帝,李治道:“百姓尚且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借糧天子名朕都能當,再做這個乞食皇帝又何妨?百姓不願動身,那朕就帶頭做這個要飯的天子,。”
于是李治又下發聖旨昭告關内各地稱:皇上将和百姓一起到洛陽乞食,大家随時做好前往洛陽的準備。
(逐食天子,出自隋文帝率百姓就食于洛陽,史稱移都就食,隋唐兩朝曾多次移都就食洛陽)
天子出行非小事,在李治決定率領百姓移都就食洛陽的時候,很多事情都需要準備,畢竟這是逃災,李治預料不到去洛陽的人數會有多少,但肯定不會少,不然隴西世家也不會被吓得不敢再捐出糧食,恐怕人數會在十數萬人,這樣的規模必然不是三天兩天就能準備好,李治的聖旨送達關内受災各地也需要時間,可是災情又不等人,這件事李治隻能盡快。
另外就是宮廷内外有多少人要跟着李治一起,又要留下多少人留守皇宮,這都需要安排,當然這些事是内侍監的事,不用李治操心。
可是在移都就食之前李治還有一件事需要安排,那就是韓瑗和來濟之事,隴西世家食言不在捐出糧食,李治也需要拿韓瑗和來濟來平民憤。
所以李治一則聖旨:侍中韓瑗赈災不利,貶為振洲刺史(今海南三亞),中書令來濟貶為台州刺史(今浙江臨海市),此時的隴西世族人心已散,再加上他們捐糧理虧,也就沒有顔面替二人求情,還有就是他們想要李治赦免耳朵褚遂良從桂州都督(今廣西桂林)再貶為愛州刺史(今越南清化),李治是一個都沒有放過。
不止如此,李治這一次逐食洛陽還把長孫無忌留在了長安繼續治理災情,畢竟李治隻是帶着長安一部分人去洛陽,而不是所有人,有些人走不了還需要赈濟,李治就把長孫無忌繼續留在這裡,這說不明是李治對長孫無忌臨陣變卦的報複,還是想要繼續把長安的爛攤子留給長孫無忌,把事情留給監國也算合理,就是不知道長孫無忌這個監國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