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甯璋的個人總結。教習嬷嬷們在講孟肇戎升官這件事的時候,則完完全全歸功于其個人的英勇神武,隻是在提到陸隐喬月子裡還帶兵打仗以至不幸離世之時表達了一絲惋惜,完全沒有想一下如果僅憑孟肇戎自己的英勇神武,怎麼還用自己的夫人上戰場。
但撇開此事不說,甯璋總覺得自己這個爹的感情其實很待商榷。因為甯璋是在陸隐喬和孟肇戎成親五年之後才生的,而這五年也沒耽誤孟肇戎和其他妾室有孩子。
比如陸隐喬剛入門那年,孟肇戎跟邵筝兒生了個女兒,二小姐容璋。這個女兒生得玉雪可愛卻有些先天病弱,孟老太太很喜歡,不忍心讓她跟着孟肇戎外派去興州,便留在自己身邊養。沒想到孟肇戎在邊疆一待就是十六年,所以容璋跟甯璋的處境有些異曲同工之處:都跟爹不親。
比如陸隐喬入門一年的時候,孟肇戎跟小阮姨娘生了個兒子,三少爺則崇。
比如陸隐喬入門三年的時候,孟肇戎又跟邵筝兒生了個女兒,三小姐樂璋……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甯璋面上的表情很好看。畢竟她們江湖人流行的還是一生一代一雙人,沒想到昌安的達官貴人們這麼……這麼……百花叢中過,有花堪折直須折啊。
母親生前這口氣都能咽的下去?甯璋難以理解,對孟家也十分不屑。
最不屑的還在陸隐喬去
駕鶴歸西之後,才三十歲便已是三品的孟肇戎身價可謂大漲,孟老太太親自替他求了個續弦,許的是顔家閣老的孫女顔雙儀。
孟肇戎嘴上懷念亡妻,就因為邵筝兒特别敬重陸隐喬,也頗有陸隐喬之風,所以一直叫她掌管家務,反倒對顔雙儀不鹹不淡。
但不鹹不淡歸不鹹不淡,倒也沒耽誤他還是跟顔雙儀生了個女兒。也沒耽誤他後來又跟新添的張姨娘生了個兒子……
瞧瞧大伯那邊一枝獨秀,再看老二這裡百花争鳴,相較之下,實屬高下立判。
當然甯璋數來數去還覺不對,分明她前頭就三個姐姐,排到她合該行四,怎麼大家都叫她孟五小姐。
其中一個嬷嬷傷心地幾欲落淚:“衛夫人在你前頭曾生過一個姑娘,可惜高齡産子,四小姐兩歲便夭折了。”
甯璋也歎了口氣,更加感慨大伯和自己這個便宜爹真是感情上的兩個極端。
當然,除了甯璋感歎,嬷嬷們也是感歎的,但又不敢當着主家小姐的面嚼舌根,就隻能按捺住在這個孟肇戎絕對赢不了的話題上的嚼舌根欲,隻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講兩句孟肇戎内宅的事——畢竟那都是陸隐喬之後的事了,坐山觀虎鬥,聊兩句沒事。
比如孟肇戎原本帶了先陸夫人、邵姨娘、小阮姨娘三人同去興州,陸夫人既有治家之能,又有帶兵打仗的謀略本事,所以整個興州百姓包括興州孟府下人都極敬重陸夫人,邵姨娘和小阮姨娘也是聽話的,不過小阮姨娘愛争些風吃些醋,孟肇戎第一不能忍旁人同先陸隐喬過不去,便冷落了她,後來她憂思過重,在生則崇的時候難産死了,則崇便短暫地被陸隐喬養過兩年。
陸隐喬仙去之後,孟肇戎悲痛欲絕,不能自持,竟是邵筝兒站出來主持了大局,原是她從來敬重陸夫人,跟着她學了些掌家之事,才在那段時間支棱起了整個興州孟府。孟肇戎看她頗有陸夫人的風範,又對她敬重陸夫人頗為滿意,所以便格外擡舉她,不僅讓她自己養着三小姐樂璋,連則崇也讓她養在膝下。孟府下人見邵筝兒心有敬意效仿先夫人,也都願意聽她的。
偏顔雙儀不知孟肇戎對陸隐喬的情結,她是閣老的孫女,一向剛正不阿不肯曲意逢迎的,自入了興州孟府,發現孟肇戎大有寵妾滅妻之嫌,連掌家之事都不給正妻,反而讓妾室拿捏,便覺得風氣不正,跟孟肇戎起了無數沖突,一直到現在都不得孟肇戎青眼。後來她有意扶持張姨娘上位,意圖讓張姨娘籠絡住孟肇戎的心思,再慢慢把管家權拿回來。那張姨娘吧,說争氣也算争氣,畢竟給孟家生了個小兒子,可即便生了兒子,也沒見孟肇戎多喜歡一分,所有大事小情還是緊着邵筝兒做主。
後來宋國内亂,軍力漸弱,孟肇戎又拿了宋國襄州,這兩年在襄州駐紮,漸見宋國再無精力開戰,這才被祁帝召回昌安。
他風光回了昌安,顔雙儀也算回了有娘家靠山的地方,回去簡直痛哭訴苦這些年多麼委屈,那孟老太太眼中也容不得沙子,随知邵筝兒這些年跟在孟肇戎身邊算是有功,可畢竟寵妾滅妻在昌安是丢了大面子的,自回了伯府,孟老太太便強壓着讓邵筝兒受正經姨娘待遇,讓顔雙儀跟着衛夫人學治家,這才算制衡了孟二府上一頭大的風氣。
這家長裡短的事情老婆子們說着過瘾,甯璋聽了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心裡十分不屑: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一群莺莺燕燕在身邊,等母親死了才一副情深義重念念不忘的樣子,真是沒意思界的翹楚,沒意思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