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小朋友的家長可以脫開身,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殷寒潮了解到上侯家一帶種植的馬鈴薯非常不錯。
于是他有了個初步的規劃。
那就是在馬鈴薯身上做文章。
首先先種植馬鈴薯。
這種種植,有别于傳統的種植方式。
據了解,上侯家種植的馬鈴薯,就是從外地購買種薯,然後切塊。
農民找個适宜的時節,将馬鈴薯切塊的種薯均勻的灑在深耕後的地裡,覆蓋上泥土即可。
等到種薯發芽,農民按照自家的忙碌程度進行管理。
有些人家種的地多,根本顧不過來,便尋個陰雨天。
天上下毛毛細雨,農民穿着雨衣在地裡天女散花式的撒肥料。
不過這有一個弊端。
就是土豆枝葉上的露水,接觸到地面,等到太陽露頭,它就會變成一株雜草。
雖然農民不知道原理是什麼,但他們一般都不會在下微雨天或者有露水的時候去地裡。
等到上面提到的雜草抽條,便會搶奪馬鈴薯的生存資源。
于是,農民就會尋個豔陽天,背上一壺除草的農藥,噴灑在土豆苗的四周。
農民和土豆主打一個我随意,你也自便。
可就是這樣敷衍,侯家莊的馬鈴薯收成還是不錯。
由于侯家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瓤土,很适合馬鈴薯生長。
但因為這邊常年幹旱,馬鈴薯的長勢不是很好。
可總體來說,還是優點大于弊端的。
況且每到馬鈴薯收獲的季節,侯家莊也會小賺一筆。
這筆資金來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外地的商販會雇車來收這邊的馬鈴薯;一方面當作食材,另一方面當作薯種。
侯家莊一帶的馬鈴薯,大緻分為兩種。
表皮光滑的脆、甜,适合炒菜;表皮粗糙起皮的,蒸炖為佳。
不同的馬鈴薯,在市場上有不同的接受人群。
第二個方面,本地會有人把現收獲的馬鈴薯清洗幹淨,用馬鈴薯粉碎機洗出馬鈴薯汁。
殘渣賣給養豬的人當作飼料;汁水收集起來。
沉澱後倒出上清液;沉澱物經多次清水置換,殘留的白色物體,類似于非牛頓流體的東西,便是濕的馬鈴薯粉。
将馬鈴薯粉在日光下晾曬完全,便是勾芡的主要原料。
第三個方面,取幹燥完全的馬鈴薯粉,經機器加工成粉條,便是家家戶戶豬肉炖粉條、火鍋、麻辣燙裡面的食材。
經侯家莊的土豆加工成的粉條,爽口彈牙,明亮勁道;是逢年過節饋贈親友之佳品。
當然,這裡也鬧出過笑話。
侯家莊外嫁女帶到婆家的粉條,婆婆烹制出來的東西咬不斷。
當時婆婆疑心是加了膠。
後來,婆婆見兒媳的料理方式,方才明白。
粉條不能直接拿出來下開水煮,而是需要提前冷水浸泡;若趕時間,熱水浸泡也可。
等到粉條不再是筆直易折的狀态,便可下開水煮至無白心。
此時,将粉條過涼水。
勁道彈牙便可佐以各種美食。
可搭配豬肉炖白菜、可搭配各種蔬菜湯、也可燙火鍋,做麻辣燙。
當然,還可涼拌做涼菜。
越了解侯家莊的馬鈴薯,殷寒潮内心越雀躍。
若是将馬鈴薯的産量擴大,再引進設施設備,那麼侯家莊很有可能是第一個依靠土特産發家的村莊。
不過眼下首要的,是如何低成本高回報的種植馬鈴薯。
殷寒潮有話說。
采用薄膜種植法。
效仿李家村的大棚種植,殷寒潮自知沒有那個号召力。
所以,他隻是買了些黑色加厚薄膜。
在種馬鈴薯前夕,分給了各家各戶。
挑選馬鈴薯、晾曬一兩日、切塊、稍稍粘一下水。
馬鈴薯種子便準備完全。
将地翻轉、起壟、定間距、丢種子、蓋上土、附上薄膜。
薄膜馬鈴薯就算是種好了。
等到馬鈴薯長出芽,尋個合适的時機讓它露頭。
這樣,後續施肥,除草維護即可。
等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腳步也不會太晚。
殷寒潮這邊意志風發,江瑤那邊也是充實無比。
自畢業來李家村後,已經差不多快一年了。
江瑤又再次拿起了書本。
李家村的村容村貌近日有了很大的改善。
經濟條件也肉眼可見的變好。
接下來,就是将初心發揚光大。
目前招聘基層幹部的崗位已經開始報考,江瑤也選了個助農崗位。
江瑤在家死磕書本,卻不知道外面已經變了天。
日頭像往常一樣掀起雲層,露出額頭。
晨光曦微,筆直的馬路上,一輛輛黑色商務車急駛而來。
脫胎換骨的李家村迎來了另一批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