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午門事變的第十三天,也是他穿越的第十三年。
華朝在曆史的長河當中無疑是絢麗燦爛的,但是真正了解華朝曆史的又有幾人?而作為芸芸衆生當中的一員,他當然知道華朝,知道華玄宗,知道開泰盛世,知道曆史上唯一的女帝吳曌,知道李杜,知道一騎紅塵妃子笑,也知道犯我華朝者雖遠必誅……
作為一個非曆史專業畢業的成年人,知道這些知識已經足夠了,然而作為明承珺,知道這些卻遠遠不夠。對于他此身的父親,托後世小說電視劇的演繹,他于息太子明建晟最初的印象并不好,是嫉妒無能的隐太子,是一代天可汗華太宗明晏清的踏腳石。
然而,真的如此嗎?
成王敗寇,大抵如此。
午門之前,阿耶的名聲是什麼樣的?君子如風,有林下之氣。相處一十三載,那個做事溫吞待他如父如兄的男人最終逃不過午門之劫,萬箭穿心,已然身隕。明承珺苦笑,穿越并非萬能,不要把古人想的太愚蠢,擁有先見之明不代表他能改變什麼。不是不想改變,他也猶豫過要不要說出穿越者的事實,卻在幼時親眼目睹被村民們将他們認為被奪舍的人活生生燒死的畫面之後,他才知道他的想法有多麼天真。在奪嫡一事上,阿耶終歸太過君子,而年齡太小的他哪怕曲線救國也沒有人會将他當作一回事兒,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也是,若不是知道曆史,十數天前,誰又能想到二叔能夠真的下手殺了一母同胞的嫡親兄長?
也許,也不是沒有人想到,最起碼有勇無謀的四叔想到了,隻不過一場烏龍宴會毒殺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激化了局勢。衛征也想到了,不過獲得的卻是阿耶的不以為意。
隻是阿耶不知道的是,明晏清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跟在他身後需要他時時關照的弟弟了……
一滴淚從明承珺的眼角滴落,他們兄弟六人,承安、他、承珏、承琅、承瑾,承瑭,除了庶長兄承安早逝,無論嫡庶,如今隻剩了他和承瑾了。就在十三天前,他們已然伴着父王身隕,或許,他和五弟也是該不在了的,最起碼曆史上是這麼記載的。承珺是痛恨明晏清的,更痛恨的是他自己,為甚麼他記不住午門事變的時間呢?為什麼他改變不了曆史?為什麼事情發生後他除了逃跑外别無他法?
蒼天啊——
既然無法改變,為什麼會讓他有上一世的記憶?
無知無畏的像曆史上那樣義無反顧的自刎未嘗不是最好的結局!
都說史筆如刀,青史成堆,可是那寥寥數筆,卻是對阿耶太過殘忍!憑什麼明晏清弑兄囚父後依然是一代聖明天子,而君子如阿耶卻落了這麼個結局?
他不服,他明承珺不服——
從軍,阿耶也從入關中,平山東,非無能之輩;從政,天下之路上,阿耶監國何從錯之?
為什麼後世人提及阿耶連句惋惜都不曾有之?都說,好人有好報,為父、為兄、為子,阿耶到底做錯了什麼!
也許,阿耶錯就錯在他有了明晏清這麼一個弟弟,阿耶不是不好,不過他的弟弟的軍功太過耀眼,半壁華朝天下,都是在明晏清帶領下的神策軍奪取的。作為華國曆史上有名的治世元新之治的開創者,作為以不正當的血腥政變篡位成功的帝皇,明晏清自然要極力抹黑阿耶的存在,而世人總是太過健忘,與太宗的煌煌功業相比,一個死去的太子,又算得了什麼呢?其實,事到如今,他幾乎已經明白曆史上明承珺自刎的想法了,一方面,阿娘和姊妹們都已經被俘,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已經岌岌可危,而明晏清不可能放過作為正統的他,似乎束手就擒就是他唯一的選擇。
說實話,要不是劫持了堂弟承乾,他根本沒有一絲逃跑的可能。現在他已經開始有些堅持不下去了,三路大軍已經将琅琊包圍,圍而不攻,并不是沒有實力攻城,隻不過是顧忌着明晏清的嫡長子承乾,一步步的攻克他的心裡防線。明晏清一定認為此刻他就如籠中之鳥,插翅南飛,畢竟,以琅琊的存糧,硬撐他最多也就撐上大半年罷了。
選擇往琅琊逃跑,并不僅僅是琅琊是他的封地,更是因為琅琊靠海。盡管他不曾改變曆史,他這麼多年來并不是一絲準備也不曾有。作為一個穿越者,還是一個廢物的對古代無用的計算機專業,他不懂造船,更不懂蒸汽船的設計流程,不過不要小瞧古代的能工巧匠,有些事情,隻是差一個支點,沒有蒸汽船,大一點的設置分隔艙的帆船還是做得到的。這也要謝謝他的好二叔,作為太子的嫡長子,在他胡鬧着選擇琅琊作為封地的時候他可是第一個響應的,去歲他想要去琅琊遊玩時也是他給自己創造機會他才得以先斬後奏跑了過去,才有了這無人知道的從城内通向海邊方向的地底通道。如果可以,承珺甯願不曾用到這些船,可是,他也慶幸他的胡鬧為他争取了一線生機。在華朝的土地上,明承珺沒有一絲把握從明晏清的手中逃走,可是,在這遙遠的古代,公元626年,或許他能在這汪洋大海中逃生,最不濟可以和偉大的航海家休斯那樣穿越整個東大洋在遙遠的美洲謀取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