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聲音每一次響起,都有一名考生應答,随即為這名考試認保的廪生上前作證。
這個過程持續時間不長,約莫兩炷香的時間後,點名完畢,在場所有考生都确認無誤,就有禮房胥吏捧着一打試卷恭恭敬敬地走了過來。
從甲字一号開始。
那甲字考生将自己保單交給胥吏,胥吏确認,随即下發試卷。
即使胥吏動作頗快,也還是花了半炷香時間。
周稚甯是乙字三号,且齡未滿二十,因此拿到的是未冠文題。
她簡略地翻閱了一下,果真是四書兩道,詩一道。
四書考題第一道問的是:“如用之”,次題:“與其進也”。通場詩題:賦得薄采其芹(得科字五言六韻)。恭默聖谕廣訓:“人生十年”至“自鮮矣”。
周稚甯一邊研開冷墨,一邊構思。
首題:“如用之”是出自四書之一《論語》,全文應是:“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②
意思是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③
這道題并不難,有很多方向可以寫,可見左志林選此題目作為童生試四書第一道是不想為難考生。
周稚甯腦子裡閃過種種思路,最終選定了最為中庸的一種。
她定了定神,先在草稿紙上下筆寫道:“為官者,應先禮樂而後官者也。蓋禮樂……”
既然左志林出這題目,是贊成做官之前要先學禮法,那周稚甯也不逆着他的意思來。她先是贊同了一番左志林的意見,随後就開始議論為什麼做官要先學禮樂,禮樂對人的道德修養有什麼作用,接着就引用《論語》之中的句子為自己印證。
很快,第一篇大概的草稿就成了。
周稚甯不着急謄抄在考試卷上,而是又看向次題。
次題也是出自《論語》,這次是《述而篇》:“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④
意思是孔子說應該容許進步,而不贊成退步。何必那麼過分?人家把自己弄得幹幹淨淨要求進步,應該容許現在的幹淨,這并不是保護他的過去。⑤
這道題依舊不難,周稚甯依舊采取了中庸的思路。
洋洋灑灑寫完難度不大的兩篇,周稚甯心中已經隐隐有了一個猜測。
但考試時間正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周稚甯也不多做耽誤,接着寫詩。
詩就不是周稚甯的強項了,她缺乏這點子浪漫想象細胞。
不過不枉費她對趙徽的文章詩賦啃了半月有餘,即便她詩才不算上佳,拼拼湊湊,也還是成了一首詩。
從兩篇草稿寫完到詩成,已經過去了三刻鐘的時間。
周稚甯轉了轉略感酸澀的手腕,再次蘸墨,抽來官府發放的試題紙鋪平,凝神聚氣,一筆一劃地将草稿整理展開,工整地謄抄上去。
這一抄,周稚甯極為入神。
期間有巡察的胥吏拿着印戳來給考生們的試題紙蓋章,以檢測考生們的答題速度。周稚甯連頭都沒有擡,全然的心無旁骛。
寫完一篇,一個上午就已經過去了。
中午來臨,周稚甯打開考籃,簡單地用了些午膳,趴在桌子上休息了一會兒。
等到下午炮響之後,她又默默冥想定神了片刻,又執筆開始謄抄。
不知不覺,天邊已經泛起了一抹晚霞潮紅,已經是傍晚時分了。
考場上已經有人陸陸續續完成了試題,交卷出了考棚。不過他們暫且還不能離開,要等到湊夠四五十人之後方能走。
因此周稚甯也不着急,繼續慢慢謄抄,完全就将這次的考試當做一次練筆的機會。
她練的是明朝館閣體,圓潤端方,是應試時最好的字體。
不過此明朝非彼明朝,在這個明朝的世界裡,雖然内閣官職什麼的與明朝相似,但也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就比如還能出現士族,又比如這個館閣體,這個明朝并未出現,周稚甯手上所寫字體對于一些官員來說甚為新奇。
隻是周稚甯畢竟年歲還小,館閣體并未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她不緊不慢地慢慢抄寫,算是對自己字形的一個檢測。
終于,當場面上大部分人都交卷之後,周稚甯也交了卷,領了胥吏發來的次次牌,在放印開門之後,随着人流離開了考棚。
考棚外,周允德等人早就等着了。
一看見周稚甯出來,一家人就一齊擁了上去。
隻不過他們都還記挂着周稚甯考試還沒完全結束,現下也不七嘴八舌地問她感覺如何,而是遞水的遞水,披衣的披衣,直把周稚甯當做上戰場回來一樣對待,就差沒連走路都代勞了。
周稚甯對此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