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安慰好小公主又回到了議事廳,此時所有人都已經完成好自己卷軸交到了案幾之上,不發一言的坐在自己的考試桌上。
劉辰進來後衆人一同起身行禮,他叫起了衆人就徑直走向伏案,再未理睬旁的人,專心察看起衆人的答卷來。
這種現場改卷的壓迫感并不比現場作答來的輕松。衆人屏氣凝神地等着劉辰閱完所有人的卷軸。
劉辰越看臉上越是欣喜,沒想到自己也能遇到如此偏才,雖然幾人隻寫了自己在防洪洩洪方面的看法,但僅此幾段已頗具“李冰父子”的風采,隻是相比之下衆人被局限于防洪,而未曾想過它在農業灌溉方面的作用,這些就要看他來如何引導了。
川蜀想要發展,水必治,路必修!
而這第一步必須落實在治水上。大略看完幾人的答卷,劉辰輕易的總結出衆人大緻分了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吳海峰為首的年輕人都主張河流改道,分而洩之,而就這一點又分了兩派,一派要求從入口就開始分流,理由是從流量最大處分流,最能減輕後續分流各支的壓力,并且他們中大部分人都贊同以均分法來進行分流,這樣能一定程度上減輕築造難度。
而另一批人則主張借地勢之利找一處适合分流的地方,不一定在河流入川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均分,主張減少人工消耗,畢竟對于現在的蜀地來說算不得财大氣粗,能省則省也是必要考慮的點。
另一個陣營則以年齡稍大的守舊派為主,他們堅持在原有的堤壩上僅做加固,理由也很簡單,現有的大壩也已經存續百年,貿然改道是一種很大的冒險,特别是對現在積貧積弱的蜀地來說更是承受不起的嘗試,他們還将劉辰做出來的“水泥”拿出來說事,說現在有如此材料更是不用擔心大壩有潰堤之險,高築堤壩護得一方百姓安穩即可。
劉辰對此不置可否,暫不說這年年河沙堆積,就年年需要再築高台,歲歲都要清理都要百姓清淤,這可不是什麼護民之策,純粹是飲鸩止渴罷了,劉辰根本不予考慮。
至于其它人的觀點,劉辰到底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知道省力而又“正确”的東西,所以他現在要做的僅僅是将這些人引到“正路”上來。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劉辰就帶着腿腳尚且靈便的諸位工匠沿着河道實地考察,當然這其中不乏原本堅持加固堤壩的那一批老家夥。
劉辰想得很清楚,開拓之人固然重要,真正的優良工匠卻也必不可少。封建君主統治下的民衆有兩點是值得說道的,那就是“敬畏之心”和“服從感”,他們大部分人相信有的人生來高貴,從出生起他們好像會聽從上官的命令,雖然有的時候也會提出反對的意見,但一旦上官選擇了堅持,他們最後往往都會選擇服從。
所以劉辰敢在他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任重用他們,讓他們在實操時提供有價值的技術指導。
終于在多次的實地考察和跟衆人的激烈 “讨論”後,劉辰和衆人達成了一個最終的實施方案。那就是按照李冰成文的都江堰建造經驗,建造屬于他們的“都江堰”,并且将這所有的想法來源都冠名給奇人“李冰”,而這所會造福後代萬世千秋的功業仍叫“都江堰”。
為了加快堤壩修建的進程,劉辰将火藥和火燒石頭潑冷水裂石的方法相結合,最大限度的縮短工期。
而這次的民工的招募劉辰直接采用了付費和發放糧食兩種辦法,變相赈濟了當地已經十分缺糧、缺錢的當地農民。
可令劉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招募的民工竟然是成建制過來的,他們大多按照劉辰現在軍隊的編制習慣,由之前遣返回鄉的民兵組織,踏着整齊的步伐出現在應召的城區,劉辰最想看到的一幕還是出現了,他之前的構想真的成了,遣兵回鄉,把所有的青壯全部編軍入冊,萬一再現戰火,他們是随時都可以拿出來用的一支軍隊。
這一支整齊的隊伍不僅帶給了劉辰驚喜,還震撼了在一側旁觀的其它百姓,不由得輕聲嘟囔:“他們上林村來了這麼多人,肯定沒有建工敢克扣他們的錢糧,話說我們村不也有從都尉的軍營裡出來的一個叫什麼班長的嗎,我們讓他帶着我們一起過來呗!像這樣過來多氣派啊,也不會怕被别的村給欺負了。”
說幹就幹,幾個稀稀拉拉的村民商量着回去之後跟着自己村裡的“班長”一起過來!
就這樣一個班一個營的接連過來,人手很快就不缺了。不過現在這個态勢,過來應招的人當然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