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五天之後李骥果然應諾來了宣德樓,可掌櫃的卻說原本定的話本子的那書生臨時坐地起價,漫天要價之下宣德樓與其好一番争論,争辯不過那書生最後竟然一氣之下拿走了稿子,不得已,今日就換了新的話本來開場,還望李骥能盡快熟悉稿子,不影響一會兒的開場。
早在之前,李骥就與茶館的掌櫃議定,今日隻在幕後吟誦,無需露面,所以也就無所謂臨時換稿了。
在李骥看來,新的這個話本無甚出彩,上台之前他就粗粗看過一遍,這本《俞石林奇遇計》與以前那些同窗們手裡的内容大差不離,都是講的貧窮舉子們一遭奇遇得貴人相助,登天踏地乘雲去、出将入相的故事。
但這書中有一冊卻讓他很是不喜,“涓生得遇相爺女,應夢離别糟糠妻。”說的是此涓生與相爺之女偶遇之後,這相爺之女胡氏踏青時意外見到了還是當時還隻是一個秀才的俞石林,這可謂是“金風玉露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胡氏佩柔竟然對俞石林一見鐘情、非他不嫁。
可此時俞石林卻不是獨身一人,他已娶妻,其妻李氏不是别人,正是他親親的嫂子。
這在當時他所在的俞家村可是引起了不少的轟動,最後還是他考中案首才得俞家族長下場平息此時,命族人不得再對此事多加議論,族人們礙于宗族威勢,村民們礙于俞石林無量之前途終于是沒人再敢多說什麼閑話。
可這胡佩柔卻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就算知道俞石林家中已有妻室,還是毅然決然的要嫁給他。
可胡相爺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女兒做妾,在家中将心愛的女兒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這胡佩柔竟然走了絕食一途,胡相爺實在是對這個女兒沒了法子,總不能眼睜睜看着自己如珠似玉般養大的女兒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殒吧,不得已叫了俞石林來自己府上。
起初這俞石林也是不同意的,直言不管如何這糟糠之妻不可下堂,自己不能做這樣無情無義之事,可是後來不知道怎麼了,這俞石林突然就同意了,對外隻說是父母在天之靈托夢于他,誡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兄去娶嫂于禮不合,該當歸于正途,還嫂于兄方為佳話。
村人一聽,好嘛,敢情這于理和不和全被你一個人說了呗,你說和就和,說不和就不和,這嫂子你是想娶就娶了,想休便休了真不知道這“理”字咋寫的。
這李氏本來早就為俞石林生下一子,驚聞自家夫君竟然要休妻再娶,一時間悲痛欲絕,竟然在俞石林和胡氏大婚之日一根繩子吊死了,連帶着李氏生下的小兒也一并帶了去。
等到第二天俞石林剛醒過來就聽聞了自己大兒和李氏雙雙殒命的消息竟然一時間氣暈了過去。
其嫂李氏生得極美,當時是俞石林動了不該有的心思強要了嫂子去,不過當時他到底年輕氣盛,說娶嫂子便真的娶了,宗族和村人都不敢說什麼閑話,可時至今日他深受當時一時沖動種下的惡果所擾,很長一段時間被同窗、師長所不容。直到近日自己得胡相爺召見才解了長久之困。
他本也是不同意停妻再娶的,可想想也知道相爺之女怎可做妾。終于在胡相爺許了他仕途之事後送了口。如娶了胡佩柔,胡丞相将收他為弟子親授課業。胡相可是太子之師啊,隻要自己同意了這門婚事馬上就可以一步登天了。
俞石林思索再三,男兒當以功業為要怎可兒女情長,在胡相爺在此召見他之後就一口應下了他與胡佩柔的婚事,并且同意休妻。
應了此事之後,出得胡相府,俞石林可謂是一身輕松,仿佛青雲坦途已經對自己迎面鋪展,沒有人敢看不起他,沒有人敢說他閑話,甚至連族長都要對他禮讓三分,幫他彈壓族人,不準任何人議論此事。
至于李氏那邊就更好說了,她不過一介無依無靠的婦人,家中親族早就快沒了,沒有誰會為了她站出來得罪他這個“新貴”的。想罷,俞石林大步走向了自家狹窄逼仄的小屋,李氏一如往常一樣溫柔小意,把家中僅有的飯菜都推到他面前,自己隻吃些野菜充饑。
俞石林到底是有幾分動容的,可一想到自己無比光明的官途,心馬上就硬了下來,成婚後自己仍然可以養着她,養着孩子,讓她們衣食無憂,可比現在過得要好得多。
想到此,他從懷裡緩緩的掏出信箋放在了少了一條腿的殘桌之上,對李氏的稱呼也變成了嫂子。
“嫂子,從今日起你就做回我的嫂子吧,你帶着如墨去我新買的宅子,以後就在那邊生活了,不用擔心生計,我會按月讓人帶錢過去,你隻需要好好帶着如墨就好了,其它的不要多問,我娶誰也不是你管得了的。”
說罷,俞石林未在此處多做停留,大步離去,獨留李氏抱着小兒如墨枯坐了一夜。
李氏死于俞石林大婚之日,明眼人誰不知道這是打俞石林和胡佩柔的臉呢,休妻不足一月便要再娶,多少是有些說不過去的。但此事無人敢多置喙。
在俞石林眼裡李氏雖美貌但大丈夫何患無妻,死了便死了,可如墨可是他的親兒子呀,着實還是讓他傷心了一陣。
胡佩柔見丈夫傷心,心中雖然很是不快,但好歹是大家出來的小姐,容人之量也是有的,何況現在李氏不夠是一個死人,自己無需跟她較勁。好好調理身子,早日為夫君添個子嗣才是大事。
可壞就壞在了這點,自俞胡兩家結親已過四年,可胡佩柔的肚子就是沒有動靜,夫妻兩人皆是急切,頻頻的往各大香火旺盛之地跑。現在就是再好的文章也讓俞石林提不起興趣,于是在縣裡挂了個教谕的職位,對縣内事務管得不多,多思生子之事都快魔怔了,縣裡之人隻道此事乃上天報應,人皆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