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湯的老婆婆姓孟,所以人家都叫她孟婆婆,孟婆婆生來就有眼疾,年紀輕輕成了個瞎子,所以一生沒有嫁人生子,後來爹娘離世,她就靠着賣湯獨自過活。
十六年前,孟婆婆在破廟撿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叫做小憐,從此婆孫倆相依為命,小憐因孟婆婆得以活命,孟婆婆因小憐而有人養老送終。
崔文許走近時才發現老婆婆眼盲,心中不免憐憫:這樣一個瞎眼老婆婆賣湯讨生活,真是不容易。
好在孟婆婆還有個孫女小憐幫忙,這小憐十分讨人喜歡:未語三分笑,說話聲還甜,做事又十分勤快麻利,如今這個賣湯的攤子大半都是她在張羅。
見到有客人來,小憐連忙招呼:“客人要吃什麼湯?”
崔文許留心看她那攤子,共有三眼爐子,一個是鹹口的,炖了些羊肉羊雜羊骨,一個是甜口的,煮的是紅豆圓子,還有一個是專門用來烙燒餅的,便道:“給我和我這幾個伴當各來一碗羊肉湯,配兩個燒餅。”
孟婆婆聽了,便摸索着要去烙餅。
小憐忙說:“阿婆,你放着,我來烙。”
孟婆婆生了氣:“湯也不要我煮,火也不叫我燒,連烙個餅子也不許我動手,難道是嫌我老了,不中用了?你這丫頭休要嫌我年老,我是賣着湯和燒餅把你養大的。”
小憐無奈道:“不是嫌你老,是因為我忙得過來,所以不要你幫忙。”
崔文許笑道:“老婆婆不要生氣,你孫女是個有孝心的,她心疼你才特地叫你歇着。”
孟婆婆臉上綻開了一朵菊花,道:“我也知道她孝順,隻是她年紀越大越會管人,把我管得也太緊了些。”
羊肉湯和燒餅都上得快,羊肉湯香而不膻,燒餅酥脆掉渣,跟随崔文許的幾個兵丁唏哩呼噜喝着湯,吃得滿頭大汗。
崔文許也暗暗稱贊:這婆孫倒是有些手藝。
一來憐憫兩人生活不易,二來燒餅味道确實不錯,他臨走時又要了二十個,帶回去給家裡人吃。
二十個燒餅聽着多,崔家人口也不少,崔老爹,崔老娘,崔小妹,還有崔文許的娘子及一雙孩兒,大家分一分,這些燒餅也隻消一頓飯的工夫。
待客人走後,小憐摸着錢,歡喜道:“今日走運,遇上個大主顧。”
孟婆婆也高興:“再攢些錢,給你扯兩尺布做新衣裳。”
話音未落,一高一矮兩個差役走來,高的那個叫吳大,矮的那個叫楊六,開口要收取市金。
所謂市金,是指小商販擺攤時需要繳納的攤位費。
先前這兩個人就要過來,隻是看見崔文許身上的腰牌,以及跟着他辦差的那幾個兵丁,心中有些畏懼,耐着性子等人走了才敢來收錢。
小憐道:“兩位差爺,這月初八已交過一回了。”
吳大把臉一沉:“你說交過了,我怎麼不記得?”
孟婆婆聽見動靜,跟着說道:“實是交過的,不敢欺瞞。”
楊六指着兩人罵道:“像你們這等刁鑽奸猾的貨色,爺爺我不知見過多少,好聲好氣與你說話你不識擡舉,惹得爺爺性發,把你的攤子砸了,到時才知道爺爺的厲害!”
小憐又氣又怕,淚珠子撲簌簌地掉。
孟婆婆無法,隻得給錢打發人走。
她從錢袋中摸出幾十個錢,循着聲兒遞過去。
吳大接過錢,在手中掂了掂,猶不滿意:“少了。”
孟婆婆心裡舍不得,道:“差爺,老婆子做的是小本生意,再多就虧本了。”
吳大一腳将桌椅踢翻,疾言厲色道:“你這老虔婆,難不成把爺爺當叫花子打發?”
孟婆婆隻得又遞過十來個錢。
吳大這才肯罷休。
兩人拿了錢,罵罵咧咧走了。
小憐哭道:“分明是交過的,偏他非說沒有。”
孟婆婆歎道:“這些人哪個月不來盤剝幾回,人家看我一個瞎眼婆子,你一個柔弱女子,無依無靠的,所以專來欺負人。罷罷罷,俗話說破财免災,失了錢财,保得平安。”
見錢袋空了一大半,小憐心中不知有多傷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剛打發走兩個惡鬼似的差役,一夥地痞流氓——約莫有十一二個,大搖大擺地走了過來。
為首的叫張來财,小時候家裡窮,他爹就給他起了這個名兒,指望能給家裡帶來些财運。
倘若發财能有這麼簡單,世上就沒有窮人了,張家非但沒發财,反倒一年窮過一年,到張來财二十來歲時,張家窮得連媳婦也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