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亞特似乎很享受這種一問一答看他吃癟的樣子,挑眉:“你還有什麼想問的?”
“沒、有。”
大概是對他沒有多少信任,所以不肯吐露實情,不過,他也沒有多想知道。
斯圖亞特輕嘲:“這就受不了了?”
“是,您老人家就架子大,咱還不伺候了。”林希到辦公桌後坐下,拾掇拾掇準備批文件。
斯圖亞特定定看了他一會兒,才道:“我當你過去付出的種種是因為我,現在才發現你就是喜歡多管閑事。”
林希面無表情:“那你發現得有點晚。”
“不晚。”後者表情悠然,語言卻殘忍,“而且這發現證明了過去的一件事是對的。”林希擡頭,他接着道:“你隻适合用鎖鍊綁起來采血。”
“那親王大人不如去屠宰場找條牲畜。”林希冷冷道,“或者找你的擁趸,人類的‘親血族主義者’。”
……
跟斯圖亞特不歡而散,林希按了按太陽穴,覺得自己好久沒有這樣動怒過了,平靜之後他給帕特爾公爵傳了個訊:“公爵,我想調一下13年前伊芙娜事件的檔案。”
奧利弗給他開了檔案室的門,打開門,一股久遠的年代氣息撲面而來,裡面的卷宗浩如煙繁,高大的書櫃架子每一層都放滿了綴着黃紅穗子的檔案盒,很多檔案盒因為年代久遠,簽穗都掉色了。
“親王的眼紗蒙上了?”
“當然。”
“嘛依巴咪咕·追蹤。”
綠光如同飛蛾掠過卷宗和層架飛快地在汗牛充棟的案卷裡尋找目标,很快一本紅穗檔案盒飛出來落在他們面前。
檔案室很大,中間有一排桌子方便查閱人翻檔案,林希此刻就坐在椅子上,奧利弗站在他旁邊,雖說很長時間過去紙張泛黃很多地方字迹模糊,但好在上面有負責記錄的咒語。
手一揮,兩段金色字體浮現。
“索羅紀4685年3月20日,地點:聖瑪麗亞學院,四年級女生伊芙娜·捷德疑因對塔羅牌預言不滿跳下大葉子自殺,經查證,該學生此前精神狀态良好、無嗜殺暴虐傾向,為人和善、與人交好,未有異狀。然自殺後卻化為惡靈,陰魂不散,将索爾萊頓、裡昂納多、奧克塞爾、聖瑪麗亞等多名學生無故拖入塔羅牌陣,緻其殘疾,而後不知所蹤。”
這段看似與盧卡斯描述差不多,卻又有一處明顯的不同。
就是化作惡靈的前提。
“伊芙娜·捷德是艾登·捷德子爵的獨女,從小家境優渥,知書達理,當時做的筆錄中,學生們對她的認可度頗高,都不願意相信她就是兇手。”奧利弗回憶補充。
“奇怪。一個溫婉善良、人際寬泛、溫柔可親的女學生,家庭條件又不錯,正常情況下死後變成惡靈的幾率應該極小才是。難道她隻是表面陽光燦爛,内心醜陋陰暗?”
說實話林希是覺得,不大可能。雖說他沒過多接觸達斯特這個人,但他辦事的質量效率風評很不錯,他寫下的檔案必定是經過了詳細的調查,伊芙娜在聖瑪麗亞上了四年學,如果溫柔小白兔的一面是裝出來的,不可能在調查時一點馬腳都不露。
他更傾向于這份檔案的記載是真實的。
顯然奧利弗也這麼認為:“應該不會。”
那就更奇怪了。一個甘願赴死的人死後化為了惡靈,正常惡靈都會找生前欺負過自己的人報複,可伊芙娜化成惡靈後卻找無關的人進行報複,怎麼看二者都沒有絲毫邏輯。
下一段是伊芙娜的生平簡介。
“伊芙娜·捷德,女,25歲,艾登·捷德子爵獨女,母親是紐萊·希拉裡,捷德夫婦及其獨女以慈善聞名于城,家中宗教氛圍濃厚,自幼随父母居于城外靠近修道院的莊園,常作恩施。21歲的伊芙娜入學前曾于修道院中修行己身,宣稱“世間苦難有限”她多吃苦便能讓世人少受苦楚,因此,即便超出聖瑪麗亞規定的20歲入學年限依然被破格錄取。入學之後伊芙娜成績優異,風評甚佳,所到之處學生無不歡欣敬佩,以彰其德。”
這樣一個三好學生的完美履曆簡直要閃瞎林希的钛合金狗眼。
達斯特不像是會在記載中誇大的人,倒像寥寥淡淡幾筆帶過的人,能得他如此評價,想必實際情況隻會比檔案裡記載的更為誇張。
檔案中還飄出一張伊芙娜的照片,白色衣裙,長發及腰,膚白貌美,對鏡頭比耶笑得格外甜,跟林希在牌陣中見到的那個冷若冰霜、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女子仿佛不是一個人。明明是同一張臉,給人的感覺卻天差地别。
“不然,我們去她曾經修行的修道院看看?”奧利弗提議道。
林希嘴上答應着,心中暗暗搖頭。
果然,第二天他們去修道院問了在那裡幾十年的院長還有老修女,得到的結果與她在聖瑪麗亞時的風評差不多,就倆字,完美,完美到無可挑剔。
用院長的話來說就是“伊芙娜小姐是我見過最漂亮、最優雅、最淑女、最善解人意的貴族小姐!”
用老修女的話來說就是“她從不擺貴族架子,跟我們同吃同住,還經常去養老院和孤兒院給老人和小孩送東西,我從沒見過這麼慷慨大方的上帝信徒!”
從修道院回奧克塞爾的路上,林希苦思冥想,到底是什麼讓她有自殺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又接連殘害無辜的人呢?
突然,他腦中有幾絲說不清理不明、在他一個現代人看來又極其荒謬的思緒閃過,不過還好,他抓住了其中一縷思索的尾巴!
奧利弗見他突然停下,知道他肯定是想到什麼了,耐心地等着,良久,林希擡眼:“我要所有當年跟伊芙娜用塔羅牌占蔔過的人的名單,奧利弗。”
“是指用伊芙娜那副塔羅占蔔過的人嗎?”
“不,無論是不是伊芙娜手中的那副牌,隻要是跟她玩過塔羅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