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梅,你們三姐妹跟我學做河粉和炒料,以後攤子會交給你們。”她合上筆記本,站了起來。
張海梅姐妹三人有些驚訝。
“你們有沒有信心接受攤子,把攤子辦好?”于知樂問。
張海梅與兩個妹妹互相對視幾眼,齊聲回答:“有。”
三人的聲音不大,但堅定且有力。
“做河粉用陳米最好,一斤米能做出三斤粉。”于知樂帶三人去看她幾個小時前泡好的米,“米要提前三四小時泡上,米粉的話要提前一個晚上浸泡。”
張文心和葛泰跟着學習。
“米浸泡好後,瀝幹所有水分,另外準備一盆水。”于知樂用竹撈把米從桶裡撈出,“一斤米三斤水,水少了米漿太稠,水多了河粉不成型,磨好的米漿要加點鹽。”
張海梅認真地記着每一個要點。
之後,幾人輪流将米加入小磨盤磨成米漿。
鐵鍋燒水,上好蒸汽,一勺米漿淋在竹編簸箕上,左右搖勻。
“盡量鋪勻,蒸到起泡就是熟了,晾涼再疊起來。”于知樂蓋上鍋蓋。
約莫兩分鐘之後,她掀開蓋子,粉皮冒出幾個大泡泡。
張家姐妹三人馬不停蹄地開始實踐,把下一鍋蒸上。
第二張米皮出鍋,于知樂揭起第一張,并用刷子在表面塗上一層油。
“這是為了不讓它們粘在一起嗎?”張海竹怯怯地問。
于知樂點點頭,誇贊道:“海竹很聰明,以後你們有什麼不懂的也要即時問。”
張海竹被誇得臉微紅,但雙眼亮晶晶的。
“好。”衆人應聲。
緊接着,到了今天開會的重頭戲——學炒料。
第一壇泡椒已經腌上半個月左右,可以開壇了。
“泡菜壇子一定不能沾上油,否則會發黴,整壇都不能吃了。”于知樂再三叮囑,才打開壇子。
一種獨特的發酵味道在院子裡擴散,酸中帶上一點辣味,刺激着在場所有人的味蕾。
“怪不得能讓樂樂說出開胃這兩個字,我聞到這個味道就能喝兩碗粥。”張文心咽了咽口水。
于知樂用幹淨的竹簽挑出滿滿一碗,說:“可以直接吃。”
張文心迫不及待地戳了一個放進嘴裡。
咀嚼的瞬間,辣味與酸味在她舌尖迸發,讓她的食欲更盛。
“嘶,有點辣,但味道很好。”張文心評價。
聞言,其他人紛紛嘗試。
“嗯,很開胃。”葛泰面不改色地嚼了一隻。
張家三姐妹不太能吃辣,才吃兩口就被辣紅了臉。
大家要學,廚房又站不下這麼多人,于知樂索性用小竈在院子裡炒。
“第一步是煮軟幹辣椒,再把辣椒搗碎成糍粑狀。”她把幹辣椒倒進沸騰的水裡,不時攪拌。
嗆鼻的味道讓打噴嚏的聲音此起彼伏,隻有于知樂不受任何影響。
她把泡椒切碎,說:“擺攤時的底料還會加泡姜,也是切碎。”
鍋倒掉辣椒水,燒幹,再筷子邊開始冒泡時加入洋蔥碎和芹菜。
鍋裡的菜逐漸變黃,洋蔥和芹菜的香味随之被炸出。
“先沿着鍋邊下辣椒,這樣不會可以防止油濺出來。”于知樂小心意義地把糍粑辣椒加入油裡。
辣椒表皮炒幹,再下一把花椒炒出香味,最後倒入泡椒碎,不斷翻炒。
鍋裡的水分不斷蒸發,底料的顔色變成誘人的紅色。
“期間要不斷翻動,防止糊鍋,出鍋前加兩勺白酒。”于知樂倒入白酒,抽調柴火。
炒好的泡椒底料色澤亮紅,味型比單純的泡椒或辣椒更複雜,辣與酸的結合恰到好處,醇厚而濃郁。
衆人的嗅覺系統被鹹香酸辣的味道牢牢侵占。
“底料一般提前一天炒,靜置一個晚上味道會更好。”于知樂說。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她就沒有嚴格按照配方和步驟執行。
彼時,陳昭剛好下工。
她就直接擓上一勺底料,加入熱水煮沸,下切好的河粉和提前準備的蔬菜,燙熟出鍋。
除了周嶽生,大家都吃泡椒河粉。
紅油漂浮在湯汁上,為河粉增添了幾分食欲。
細膩粉糯的河粉與泡椒底料很搭,第一口就驚豔了大家,讓衆人贊歎不已。
“我覺得你們桌子肯定坐不下。”陳昭咂舌回味。
張文心第一次這麼贊同陳昭的話,盤算着再去找兩套桌椅。
這一刻,副業組所有人滿心期待大集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