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裡是一沓照片和一張薄薄的信紙,彩色的相片記錄了她生日那天的很多瞬間。
張文心、于初月和張海梅姐妹湊在一起翻看,發出連連驚歎。
與此同時,陳昭裝好電池,打開電源。
嘶嘶的噪音随着他旋鈕的動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澈悠揚的歌聲。
“我們往日情意相投,讓我們緊握手。”[1]
“我們來舉杯暢飲,友誼地久天長。”[2]
伴随着歌聲,于知樂打開信紙,盛蘭越的字迹比以往潦草了不少。
他寫了偶遇周嶽生的錯愕,寫了他靠實力打敗其他人獲得歌舞劇男主的欣喜,寫他忙裡偷閑洗照片時的喜悅。
于知樂臉上挂着淺笑,視線從信紙移向身邊的好友。
陳昭在感歎收音機的音質差别,張文心和于初月關注省城的遊玩地點,而張家姐妹暢想姐妹三人過年能去照相館拍照。
回村的路變得很短,一眨眼就到了村口。
陳昭依依不舍地把收音機還給于知樂,駕牛車還給于二爺。
張文心則風風火火地往田邊去,她心裡已經有臨時工名單,要盡快通知到位。
“樂樂,我們也要去蔬菜地了。”張家姐妹異口同聲,揮手道别。
于知樂要回家,于初月打算去岸邊看搭筏的進度,兩人結伴而行。
走着走着,于知樂突然問:“初月,你會唱歌嗎?”
“啊?會啊,怎麼了?”于初月有些摸不着頭腦。
于知樂忍笑,賣了個關子:“現在沒事,不過很快就能派上用場了。”
于初月很是好奇,纏着她問,直到分岔路口也沒能問出原因。
接下來幾天,副業組衆人各自忙活手頭上的事,很少和于知樂碰面。
于知樂除了聽收音機,就是散步,反倒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期間,養殖筏完工,搭建小組放起了小長假。
曲欣夫婦和華山再三考察讨論,最終選定在小西海建設蝦池,并依據實地情況設計圖紙。
新窗口開業後的第六天,新窗口客流才下降到她預測的水平。傍晚,臨時工們拿着四塊錢工資回村,讓村裡人好一陣羨慕。
同天,藍圓圓帶着兩個箱子住進了張家,晚上被邀請到于家吃飯。
“隻是簡單吃頓飯,用不着帶這麼多東西。”于知樂在張家門口等她,見到她拎着大包小包哭笑不得,“我娘肯定不會收,你還要拿回來。”
藍圓圓有點糾結,她雖然去過于家,但這是第一次見于婉琴,不知道要選哪些帶去。
最終,在張海雁的建議下,她隻拿幾米燈芯絨布料。
回家的路上,很多人朝于知樂打招呼,于知樂一一回應并向大家介紹藍圓圓。
今天于婉琴親自下廚,兩人才踏上小路就聞到了香味。
小院裡,方卓大汗淋漓地練習着走路,于遲帶着爬爬和摩爾給他加油鼓勁。
藍圓圓一進門就見到他往一側傾倒,驚得扔掉手裡的布去攙扶。
然而,她的力氣不足以支撐一個大男人的重量,被連帶着摔向地面。
所幸方卓的肌肉記憶還在,右手摟着她的肩膀,同時腰腹用力,及時做了人肉墊子。
“圓圓!三叔!”于知樂的聲音驟然拔高。
廚房裡的于婉琴和于越聽到聲音,跑出門查看,幸好兩人都沒事。
長桌前,兩人相對而坐,藍圓圓意識到自己幫了倒忙,小聲道歉。
“謝謝你讓我找到了用力的感覺。”方卓反過來謝她。
藍圓圓擺手道歉,方卓便繼續道謝。
反複幾次,場面變得怪誕,不過很快就冒着熱氣騰騰的飯菜打破。
飯桌上的氣氛很好,藍圓圓逐漸克服拘謹,身體姿态變得松弛,笑容也多了起來。
于婉琴很喜歡她,知道她要在張家住一段時間,讓她經常到家裡吃飯。
“謝謝嬸。”藍圓圓笑得眉眼彎彎。
晚飯後,于知樂拿起手電筒準備送藍圓圓回張家,一出門就看到了張文心狂奔而來的身影。
“圓圓,出奇怪事了,有人往我家門口放了兩箱布和五千塊。”張文心氣喘籲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