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家?”震驚的反問聲此起彼伏。
知道詳細計劃的于知樂三人更是驚訝,在她們商定的計劃裡,目标也隻有十家,但葛小菊和張靈最終談下來的供銷社比初始計劃目标還多。
于知樂接過條子查看,其中三分之一是原計劃裡的,另外八家雖然也在周邊,但也和其他地方有點距離,她真想不到她們是怎麼在這幾天跑完的。
“怎麼談的這麼多家?”張文心問。
葛小菊和張靈相視一笑,一唱一和地給大家講述過程。
“第一天回來之後,我們開了個小會議,決定每天盡量多跑幾個地方。”葛小菊說。
張靈點頭:“之後每一天,我們先帶海蜇去有冰棍廠的縣推銷,然後再用經費買冰繼續跑周邊的鎮。”
“對,有時路過近海的鎮,我們也會到供銷社問一問,還真有兩家感興趣。”葛小菊笑着說,“雖然他們訂得比較少,但我覺得能多讓其他地方的人知道我們海隅牌也挺好的。”
如此操作,兩人在五天裡跑了三十幾家供銷社,足足比原定計劃多了兩倍。
“一共九百罐。”于初月在她們解釋時默算出訂購的總數量。
數字一出,又引起一陣驚呼,這個數遠遠超出了衆人的預期。
“辛苦了。”于知樂表情動容。
張靈樂呵呵地說:“不辛苦,我們天天都去當地的國營飯店吃飯呢。”
“對,一點都不辛苦。”葛小菊咧嘴一笑。
頂着大太陽跑了幾天,她曬黑了一個度,襯得牙齒更白。
于知樂拍了拍她們的肩膀,給兩人放了幾天假,讓她們好好休息。
坐在屋檐下乘涼的陳老三人聽完了整個過程。
“老陳,這海隅村是來對了,她們絕對能成大事。”羅平不禁搖頭感歎。
陳老也對海隅村副業組的團結有了新的認知,點頭附和她的話。
三人中最受沖擊的是李然,一時間他腦袋裡冒出很多文字,等待着他去整理成篇章。
這個好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條村子,人們情緒高漲,村裡到處是歡聲笑語。
這種氣氛一直延續到第二天早晨,天還蒙蒙亮,蝦池選址附近就圍滿了人,大夥臉上都挂着笑容。
吉時到,張文心敲響鑼,葛泰揚起第一鏟泥土。衆人不由自主地鼓起掌,随後掌聲越來越大。
當一車泥土被拉到指定地點,大家一應而上,抓上一把後喜滋滋地回家。
這邊熱火朝天地挖着土,另一邊于潮川上了捕魚小分隊的船。
于遲做噩夢的事傳到了他耳朵裡,他就不去講故事了,索性幹回老本行,順帶提前考察好苗子重點培養。
他本以為自己在村裡小孩面前是黑臉神的形象,誰知完全相反,幾人把他當成英雄爺爺,出海的路上笑鬧着讓他将遠航期間的事。
“川爺爺,你講嘛。”大家纏着他講,“白薇姐最近在收集故事,說不定到時能在報紙上看到你的事迹。”
于潮川一聽,愣了幾秒,語氣頗為感慨:“學習好,讀書好,像你們前輩一樣。”
“川爺爺,你可以給我們講一講念慈奶奶的事嗎?”于白薇問。
識字之後,她堅持每天記錄日常瑣事,最近突然有了寫文章的想法,想寫身邊人的故事,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念慈。
于潮川笑了笑,沒順着她的話題繼續,挑揀着說了幾件近幾年的事。
所有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時間很快到了四号傍晚。
為了保證觀衆們的新鮮感,于知樂二人關上了小院的大門,但依舊擋不住一部分想湊熱鬧的人。
選拔還沒開始,副業組小院的牆頭就長滿了人,其中小孩和年輕人居多。
“開始了,喊到名字的人站在線後面表演,其他人盡量保持安靜。”張文心指了指地上的麻繩,“第一個是楊素雲,張大金三兄弟做好準備。”
楊素雲大大方方站出來,張家三兄弟也朗聲應好。
“各位評委好,我要唱的是西山村的山歌調子。”她報完幕就開始唱,高昂的一嗓子所有人目瞪口呆。
西山村山多地寡,偏偏能種出品質很好的青梅和李子,世世代代以釀酒為主。每到摘果的時節,村裡人都會隔着山頭對唱,山歌調子對她而言非常輕松。
最後一個音節落地,扒在牆頭上的人都忍不住吹口哨叫好。
于知樂幾人更是滿意得直點頭。
接着是張家三兄弟,三人直接把小時候看過的喜劇電影片段拿來用,照着那個模子編了一個小品,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張文心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叫,麻繩後随之出現一張張平常不大會注意的面孔,或是驚掉大家下巴,或是帶來歡笑,其中也有來走個過場的。
時間過得很快,天色逐漸變暗,還有十幾個人沒表演。
“估算失誤了,人太多了,明天得減少一部分。”張文心說。
于知樂嗯了一聲,擡手揉了揉太陽穴,持續接收大量聲色信息讓她的大腦要超負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