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重生之我帶全族去謀反 > 第5章 第 5 章

第5章 第 5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随手摘了朵金燦燦的菊花。

蘇織邁進院子,滿院丫鬟婆子見她回來,如釋重負,衆星捧月般圍上來。

“五娘子去哪兒了,可叫我們好找。”一直在訓話的那婆子讨好,拿扇子朝蘇織一頓扇涼:

“都入秋了,村裡怎這般熱,比咱們淮陽還更熱些……都說山裡涼爽,我看未必,瞧娘子這一頭汗。”

又呵斥:“去給五娘子看茶,瞧你們粗手笨腳這樣!”

她走得匆忙,幾個貼身丫鬟都留下收拾行李,隻跟來福金一個貼身侍候。水土不服,路上就病倒了,如今還養病呢。

現立在院裡的幾個,是三等丫鬟和幾個粗使。

那婆子又絮絮叨叨:“村裡人粗鄙,五娘子莫要一個人走動,當心沖撞了。”

她是嬸娘崔氏娘家陪嫁來的丫鬟,嫁給二叔小厮,生兒育女後又回内院幫崔氏打理家務,一輩子陪在崔氏身邊,也看着蘇織長大,人雖唠叨,管的也寬,總還是為她着想。

蘇織回憶前世,帽頂村的一切如夢似幻。

所有悲劇的開始,正因她在這裡救下了顧十三,顧祯。

大乾立朝一百三十七年,也曾吏治清明,百姓均安。

好日子過久了,上層貴人開始作妖。

例如先帝,在内廷建了買賣街,不愛上朝,天天帶着宮人們作耍。‘首富’把戲做到年近四十,沒能逛出個成活的兒子,迫于壓力,從皇室旁支挑了今上入宮。

今上雖養在内廷,先帝卻不肯正式冊封太子。

蘇織私心想着,或許先帝壓根沒打算讓今上繼位。他龍體康建,宮裡又不間斷納妃,還想着能生個親兒子出來。

今上入宮八年,艱難活到十歲,先帝出宮打獵,不慎墜馬,嘎嘣一下,大行了。

今上在朝臣擁立下,匆忙即位。

其中有多少陰謀詭計,民間議論紛紛,小道消息漫天飛。但無論如何,他勤懇好學,看着有明君之兆。

十五歲,大婚親政,果然勤勤懇懇,處理政務頗有章法,老臣們欣慰不已,自覺果然沒看錯人。

伏案批閱奏章的日子過了七年,朝臣滿意,宗室擁戴,天下風調雨順,倉廪充實,百姓安居樂業。

可某一天,不知哪根筋沒搭對,今上忽然不愛上朝了。

他在後宮修建道觀,自号‘飛玄真君’,廣招天下道士,開爐煉丹。

一應朝政,盡托于貼身太監王朝恩之手。

王朝恩守護皇帝長大成人,陪伴他親政掌權,是今上最信任的人。

從前就嚣張,如今勢大,越發跋扈。他喜好銀錢,凡有官員晉升,必須送财物與他,否則不予批紅。長此以往,朝中奸臣當道,黨政愈烈。

三十八歲的皇帝,登基二十八個年頭,膝下一子一女,三災兩病,太醫署日日派人守着,湯藥不斷。

朝臣們私下裡,悄悄說,不是長壽之相……沒人認為他們能活到成年。

公主也就罷了,偏生皇子也身體病弱,後宮又多年沒有喜訊。

有今上的例子在,皇家近親遠親,都揣着顆奮發向上的滾燙心髒,想把自家兒子送進宮去,也搏一搏萬人之上的那把龍椅。

奈何今上不是先帝。

先帝尚且顧及身後名,做事不敢太出格。今上則不然,曾經忠耿厚道的少年君主,也不知經曆了什麼,在宮廷中将一顆心養得生冷硬橫。

朝臣谏言?

你隻管谏,我不聽。

死谏?

那你就去死一死罷。

每年侯缺待補的官員,排着隊送禮找關系,也不缺朝上一兩位。

要我顧忌後世史書?

那可真是一聲冷笑——我都修道、煉丹、寵信内宦了,縱觀史書,妥妥地昏君設置,還怕史官筆墨?

皇帝擺明了油鹽不進,大家隻好朝王朝恩處使勁兒,也有人拉攏朝中重臣。為未來大計,相互攻讦。

今天皇帝三叔家堂侄子的兒子頗有賢德,明天就曝出他爹荒淫他娘刻薄……鬧得宗室雞飛狗跳,本就淡薄的親情,更蕩然無存。

顧祯他爹是太宗隔房十七世孫,扒拉扒拉關系,今上還得叫顧祯一聲堂叔。

自然,關系不敢這麼論。

顧祯自小就才華橫溢,智勇雙全——當然,這或許單純是他爹為給他造勢。

當年,繼位之争還沒這麼白熱化,他爹也隻想兒子有個好名頭,以便長大後謀個肥差。

他沒想把兒子送進宮去。畢竟皇帝選人,更多偏好幼童,而顧祯已經十五歲了。

奈何朝中重臣們另有想法。

他們覺得,今上之所以變成如今這般荒唐,就是因其年幼離家,性情未定而居高位,在宮中無依無靠,被小人蒙蔽所緻。

是以,該選個年齡稍長,看得出品行的宗室好兒郎!

這個人選,家世不能太顯赫,若家中父兄強硬,未來不好操縱。人也不能太蠢,太蠢的不好教導,恐怕是又一個先帝。年紀還不能太小,否則在宮廷裡會變成今上。

數來數去,倒黴蛋顧祯,入了他們法眼。

其實這本是大家私下意淫。

朝臣們即便想立太子想的發瘋,隻要皇帝不發話,就誰也越不過他。

但也不知怎地,這個消息莫名傳了出來。

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奈何涉及皇位,京城沒有智者,隻有一群紅了眼的秃鹫。

一來二去,傳言越發離譜,後來就演變為,朝臣們要集體上書,請立顧祯為太子。

王朝恩耳目遍布朝野,心裡也有想法。他看好昌國公三歲嫡孫,正籌謀說服當今,想将其接入内廷撫養。

今上大約不情願。又不想駁斥這位自小陪伴的‘至交好友’。不知從哪裡聽到謠言,拽出顧祯做擋箭牌,三番五次接他入宮伴駕,又誇獎他,“文風斐然,勤敏好學,有朕年少之風”。

顧祯家的平和日子一去不返。

本朝例,宗室子弟不考科舉、不任實缺,大多給個虛職領份俸祿。

幾月前,明州忽遭海匪劫掠,沿岸百姓死傷慘重。

朝堂上,幾十道奏折彈劾顧祯他爹顧克儉,稱其身為明州沿海制置使,‘玩忽職守,貪贓枉法,緻明州軍備缺失、兵丁操練不足,釀下此等禍事,上愧太祖太宗,下愧黎民百姓,實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惡徒。’

顧克儉驚呆了。

他這輩子出京城的次數屈指可數,做夢都夢不出明州城牆長什麼樣。說的好聽是明州沿海制置使,其實誰不知就挂了個名。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